作者乔治·夏勒博士,是20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之一,他是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首席科学家,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一直致力于野生动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20世纪80年代,乔治·夏勒博士受邀来到中国,在四川和羌塘开展大熊猫与高原有蹄类的研究保护工作。
译者 黄悦,曾任美国《国家地理》及BBC专题片的翻译及校审。
发表于2025-04-22
第三极的馈赠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美国博物学家乔治·夏勒第一次看到藏羚羊,就被它们的美迷住了。那是1985年10月一个寒冷的日子,这群生灵奔跑在青藏高原,轻盈灵巧。从侧面看,它们犹如传说中的“独角兽”,头上的角分外纤长。 当时,一场针对它们的屠杀正在发生。藏羚羊拥有世界上最细最软的绒毛,帮助它们抵...
评分 评分美国博物学家乔治·夏勒第一次看到藏羚羊,就被它们的美迷住了。那是1985年10月一个寒冷的日子,这群生灵奔跑在青藏高原,轻盈灵巧。从侧面看,它们犹如传说中的“独角兽”,头上的角分外纤长。 当时,一场针对它们的屠杀正在发生。藏羚羊拥有世界上最细最软的绒毛,帮助它们抵...
评分最初知道乔治•夏勒博士,是在纪录片《第三极》中,博士亲口讲述他在青藏高原调查“雪山之王”——雪豹的生存故事。纪录片中,博士和他的调查团队经过一天奔波,发现了雪豹临时歇脚的窝和毛发,确认雪豹出没的具体区域后,就悄悄离开了,“就像不想打扰某位朋友的清静生活”...
评分乔治.夏勒:严肃的科学家和忧郁的诗人 作者:佚名 去年下半年,我在出去旅游时碰到几位美国游客,为了锻炼自己蹩脚的英语,便跟他们东拉西扯地闲聊起来。闲话中,偶然提到乔治•夏勒博士,我说:他在做研究的时候是一位严肃的科学家,可当他提笔写作时,却成了一位忧郁的诗...
图书标签: 自然 博物学 生物与自然 博物 科普 乔治.夏勒 随笔 乔治·夏勒
全书以夏勒博士踏遍第三极——青藏高原追踪藏羚羊为主线,穿插他在印度、巴基斯坦、坦桑尼亚、蒙古和巴西等国考察的十三个故事。夏勒博士将深奥的科学研究与公众交流、政府合作,以及对生命的尊重有机结合起来,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野生动物的传奇。
《第三极的馈赠》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幅开放式的全景图,说明为保护第三极的荒野及其野生动物居民,人们进行了多么卓绝的斗争。从未有任何一本书能令人更关心那片荒野,并更认真地思索我们每一个人该做些什么。
夏勒前辈推崇人和自然和谐统一,这虽早已是老生常谈,但他的大半辈子事业确是将此发挥的淋漓尽致。感受自然获得平和以此衍生的热情,几十年如一日走在河山间躺在兽窝边的富足,面对环境劣变生灵窘境的使命感。小宇宙的和谐才可以追寻到大天地的和谐。
评分临行一直努力读读读最后也没读完,最后剩了五十页,舍不得丢开还是带走路上了,这么厚还是精装。这样也好,路上有空还能回味下,如果够勤劳的话。
评分看了这本书才意识到我对我国西部的邻国经济文化毫无概念,更别说他们对动物和环保和理念的想法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差异好大。畜牧业、商业制品、采矿业之后,动物保护才得以发展,需要政府、当地牧民和科学家的联手。其中讲藏羚羊制品沙图什披肩被禁的那个章节,真是感觉到人类的丑陋,尤其是时尚界当年的推崇。真的还是好奇藏羚羊绒无与伦比的手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但想一想这是在牺牲野生动物性命的基础上,普通人还是不要去想这种问题好。
评分人们有保护的意识但是缺乏保护知识也是不行的,一拍脑袋想出来的主意往往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鼠兔的故事让我想起来最初打四害时,把麻雀也列为四害之一,全国灭杀,就因为麻雀会飞到地里吃粮食。结果导致了蝗灾泛滥。高中生物就学过,生物的价值可分为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有时候我们觉得不好的东西,在生态系统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这本书虽然不厚,但是信息量真的不少:野外考察、走访、野生动物贸易纠纷、盗猎等等都涉及了。夏勒博士数十年野外经历锻炼出来的眼光无与伦比。读过这本书,希望自己能记住,在距离自己那么遥远的青藏高原生活着这么多美丽的生命,它们是世界的财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让它们能一直不受打扰地生活下去。
评分我思念羌塘的旷野,风从雪山大湖吹来,达则错边有藏原羚可笑的圆屁股,藏羚羊美丽的长角,还有藏野驴风中凌乱的长脸,总有一天我要再回去看当惹雍错和普若岗日。作者有一种野外工作者的克制和自持,没有大肆渲染环境艰苦,使叙述更加翔实和可信,与其看那些一惊一乍的八流旅游书籍,不如来看这个。
第三极的馈赠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