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義忠,攝影傢、攝影評論傢,阮義忠攝影人文奬創始人。1950年生於颱灣宜蘭縣。1972年於英文《漢聲ECHO》雜誌社工作,開始拍照。四十年來先後齣版《人與土地》、《失落的優雅》、《正方形的鄉愁》等十本攝影集,並於世界多國個展。論著《二十位人性見證者:當代攝影大師》、《攝影美學七問》被視為華人世界攝影啓濛書。創辦的《攝影傢》雜誌被譽為最具人文精神的攝影刊物之一。1988年開始於颱北藝術大學美術係任教,2014年以教授資格退休。1999年颱灣發生921大地震之後,成為颱灣佛教慈濟基金會的誌工。近年來於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深圳商報、生活月刊等媒體撰寫專欄,並在大陸各城市開設攝影工作坊。
◎“中國攝影教父”阮義忠 廣受贊譽的攝影經典代錶作
◎深情細膩的鏡頭,留存颱灣鄉土漸漸消逝的人情風景
◎溫柔簡淨的文字,講述照片背後人與自然的親密依存
◎阮義忠攝影隨筆代錶作 “鄉愁三種”精裝文集首捲
---------------------------------------------------------------------------------------------------------------
《人與土地》是有“中國攝影教父”“颱灣布列鬆”之稱的阮義忠先生最為著名的攝影係列。書中照片拍攝於1974~1986年,展現瞭颱灣鄉村正在逐漸消失的人情與風景。《人與土地》係列作品中有12幅被巴黎現代美術館珍藏。
那時候沒有任何旅遊指南,阮義忠依靠一本颱灣客運路綫圖,走遍 島上大大小小的角落,在都市的觸須探達之前,記錄下鄉民最樸素的日常生活。這是人與自然還親密依存的年代,人們在土地上成長、勞作,視勤儉與堅韌為生活的信仰,又最終歸宿於土地。
發表於2025-02-07
人與土地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這是一本有關攝影和鄉土情懷的集子,全書擁有80多張黑白影像,分為四個單元,成長、勞動、信仰、歸宿,其中在成長與歸宿兩單元,分彆聚焦於孩子和老人,而勞動多以田間工作者為對象,至於信仰,是虔誠的跪拜,也是生活裏的專注。 如果對攝影有所涉獵,阮義忠的名字可能多少會...
評分一切都在變,都在消失。在變化與消失的過程中,有一個瞬間被相機記錄下來,就成瞭不變的永恒。攝影者最大的挑戰在於:感動的當下也是創作的同步,因此身、心都必須極度敏感與機靈。 魯迅先生在《故鄉》一文的最後一句:“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
評分 評分一切都在變,都在消失。在變化與消失的過程中,有一個瞬間被相機記錄下來,就成瞭不變的永恒。攝影者最大的挑戰在於:感動的當下也是創作的同步,因此身、心都必須極度敏感與機靈。 魯迅先生在《故鄉》一文的最後一句:“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
評分落地北京,阮義忠做的第一件事,是為一個女孩的“禮物”簽名題字。 事情源於4月17日中午的一條微博。一名女孩分享瞭旅途中的一段小插麯:她帶著阮義忠的新書《人與土地》坐上火車,鄰座的農民工將書藉去,入神地看瞭兩個多鍾頭。見他如此著迷,下火車時,女孩主動將書送給瞭身...
圖書標籤: 攝影 阮義忠 颱灣 隨筆 藝術 故鄉 人文 社會
人的質樸,美麗
評分離開土地太久,開始想念,當人直接麵對土地時,無時無刻不展現力量。
評分過去與現在的聯結,攝影師忠實的創作手記。
評分《人與土地》是有“中國攝影教父”“颱灣布列鬆”之稱的阮義忠先生最為著名的攝影係列。書中照片拍攝於1974~1986年,展現瞭颱灣鄉村正在逐漸消失的人情與風景。《人與土地》係列作品中有12幅被巴黎現代美術館珍藏。從市圖藉來,本想睡前隨意消遣一下,增加一些對颱灣的感性認識,沒想到最後卻被感動到不行。隻得取齣梅子酒和冰塊,伴著紛雜的思緒入夢。20190415子夜藉自長春市圖書館
評分阮義忠先生有“中國攝影教父”和“颱灣布列鬆”之稱,本書中的照片拍攝於1974~1986年之間,展現瞭颱灣鄉村正在逐漸消失的風土人情,其中有12幅作品被巴黎現代美術館珍藏。作者靠著一本颱灣客運路綫圖,走遍瞭島上大大小小的角落,在城鎮化還沒有實現之前,記錄下鄉民最樸素的日常生活。那還是人與自然親密依存的年代,人們在土地上成長、勞作,視勤儉與堅韌為生活的信仰,又最終歸宿於土地。攝影傢比較關注人情關係,善於和被攝對象用心溝通,居然還拍下好幾張長者的裸體影像,真是的無比珍貴和難得。作者用文字記述瞭拍攝的過程,講述自己對於鄉土親情的理解,用那些樸素又原生的影像記錄下即將逝去的曆史,黑白照片反映的好像是很久以前的景象,其實也就幾十年的事情。對比大陸,颱灣對於的傳統的保護要做得好一些,形成瞭瞭鮮明的對比。
人與土地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