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思•本尼迪克特,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20世纪初少数的女性学者,受到法兰兹•鲍亚士的影响,同爱德华•萨皮尔提出文化形貌论,认为文化如同个人,具有不同的类型与特征。本尼迪克特早年学习英国文学,故其作品文笔高妙,并善于作诗以及细腻的描述。她的作品中,尤以《文化模式》与《菊与刀》颇为著名。尽管她论述的重要性已被其他理论取代,但其著作中提出的问题与关怀,至今仍受到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重视与关注。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既抓住了日本文化细致的地方,又将它置于人类文化学的视野加以考察。时至今日,本尼迪克特被公认为历史上懂日本人的作者,作者对日本人性格和文化的定义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普世性的解读范本。1946年《菊与刀》出版后,在美国、日本等国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现代“日本学开山之作”,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读书。
对于日本,我们这代人实在感情复杂。从小受的国家主义教育令人始终不忘历史的耻辱,最早接触的日本人形象是抗战题材电影上留着小胡子、愚蠢又凶残的日本军官,听到最多的日语是咬牙切齿的“八格呀路”;可是时间推移,这种单一印象受到无数信息的冲击和篡改,日本的电子产品是...
评分菊与刀这本书是一篇关于日本人的报告,但这里并不想讨论日本的民族性和国民性问题,本文更愿意把目光投向本尼迪克特分析日本民族的方法。 本尼迪克特从没未去过日本,也不懂日语,更没有接触过正常生活状态下的日本人。她只凭借去过日本的美国人写的游记﹑日本自己的文...
评分死亡=悲哀=美,这是在日本人心目中的一个等式。 死亡在到来的那一刹那,如同樱花绚烂地飘落,这是美的极致,也是他们所想要的理想状态。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死亡意味着纯洁、干净和超脱。他们毫不畏惧死亡,坦然地面对死亡,欣赏死亡,而且他们像是在体验死亡,甚至乐于...
评分Classics are meant to be read. Although reading is a very subjective matter in its essence, it is always safer to go with classics--at least, that would earn you some reputation over the dinner table. Japan has a fascinating culture and we Chinese take sp...
评分最近花了五天看了一本书,名曰《菊与刀》。与自身状态相比,我觉得这次行动很迅速,相比于以前半个学期磨掉的《吾国吾民》,算是质的进步。起码我的行为反馈给我自己,我再一次乐学了。 刚刚看完,趁着大脑还有些余热,写下点真切的感想,不论怎么样,多一种交流,多一种思想...
翻译得很糟糕,严重影响阅读,弃之。叫创美工厂的这家公司,做书似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对书的打扮上了。
评分看了一个多月才看完,可能还是翻译的风格不太适应,以及这本书本身的研究报告型。看完这本书,突然觉得在创作这本书的时期或者现在日本人享誉世界的礼貌,或许只是来自于冷漠;按照作者的观点,日本对于受恩是厌恶的,所以他们轻易不愿意让人帮助他们。同时等级制度在家庭的投射也让人及其不舒服,不知道现在的日本是否像作者所说的那样。书中有许多不能理解的细节,例如在外伤手术中不能叫出来,产妇分娩不能叫喊。。。。
评分还是会有些翻译的长句,原来这是一本二战时期奉命研究的产物,但也绝对是值得一读的经典。民族国家的性格极其传统,真的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作者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呈现出一种挖掘至深的洞察力,让我心里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而最后关于日本的战后的方向也做出了如此精确的预言。真的厉害,这才是学者之光!
评分美國人寫的菊與刀,滿滿浮世繪風格的的裝幀不合適吧(拉下看見別的版本)
评分满怀期待读这本书,感觉日本民族非常奇特,保守但是却一言不合维新,有礼但是却搞出了军国侵略。不知道这本书是不是翻译问题,读起来非常不通畅,十分晦涩,看一半看不下去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