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天学知识及文献研究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上古天学知识及文献研究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上古天学知识及文献研究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著者简介

林甸甸,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先秦文学、文献与文化研究。


上古天学知识及文献研究 电子书 图书目录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本本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2

上古天学知识及文献研究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上古天学知识及文献研究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上古天学知识及文献研究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喜欢 上古天学知识及文献研究 电子书 的读者还喜欢


上古天学知识及文献研究 电子书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出版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林甸甸
出品人:
页数:317
译者:
出版时间:2016-4
价格:69.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3159871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文献学  天文学  科学史  思想史  天文  天文历法  出土文献  古中国   


上古天学知识及文献研究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图书描述

春秋之前,学在王官,有其事必有其官,有其官则必有其学。在上古时代,不同的知识观念派生出相应的职事需求,不同的职事需求推导出相应的社会功能,不同的社会功能催生出相应的话语方式,而最后不同的话语方式表现为相应的文献形态。在先秦头绪纷繁的知识系统中,渊源最古的便是天学知识。这项知识可以追溯到殷商或者更早的四方祭祀活动,其本身就具备知识与观念的双重属性。萌芽于先商,发展于战国的天学,始终体现着知识与观念的交缠。在中国上古史这段重要的制度创造时期里,天学知识以其深刻的观念性和广阔的阐释空间,很快成为政治制度的思想资源。在商周代际,巫觋被吸收进了史职体系,并利用天学知识中的“授时”传统,对政治作出“时”或“不时”的价值判断,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史官话语;另一方面,他们对自然秩序的背后推动者,亦即“天”的阐释,构成了殷周革命的合法性来源。到了战国末期,诸子基于各自的学派立场,在天学作为政治哲学及科学的本体论和技术层面分别进行了重构或扩展,其中,稷下学者与阴阳家是其中最明显地继承了上古天学知识观念的群体。他们创立了最具野心的“五德终始”宇宙图式和“月令”话语系统,打破了王权“立中”的绝对性,再次印证了天学话语及其传承者在上古权力话语的建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书立足于对知识观念、功能制度、文体形态的综合考察,试图以上古天学知识和观念为中心,以时间为轴,纵向梳理出从殷商到战国,知识的发展与功能的变迁,是如何影响着文献的写定与人们的言说。

上古天学知识及文献研究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上古天学知识及文献研究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本本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上古天学知识及文献研究 2024 pdf epub mobi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想找能笼统概述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书籍但找不到 不过这本书算是打开了一扇门吧 有些考据相当惊艳引人入胜 可惜有些地方没有解释清楚又或许是以我现在的水平还不能理解吧

评分

写得很棒的书 昨天新史学微信推送 云中君提了些意见 但整体还是很可以的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入门者来讲,真是极佳的选择,第一章夏至商物候历到星象历的转变长见识,后面的上古天文学、观念、价值、行动互为一体,看的头晕,但是最后关于上古天学如何被诸子有选择性的选取与改造以应对现实,却是非常有新意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入门者来讲,真是极佳的选择,第一章夏至商物候历到星象历的转变长见识,后面的上古天文学、观念、价值、行动互为一体,看的头晕,但是最后关于上古天学如何被诸子有选择性的选取与改造以应对现实,却是非常有新意

评分

一直想找能笼统概述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书籍但找不到 不过这本书算是打开了一扇门吧 有些考据相当惊艳引人入胜 可惜有些地方没有解释清楚又或许是以我现在的水平还不能理解吧

上古天学知识及文献研究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