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龙,独立作家,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出版作品有:小说《告别香巴拉》;文化游“亚洲三部曲”,《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三千佛塔烟云下》《骑车去元朝》;人物传记《一以贯之》;商业传记《势在人为》;历史游记《穿越百年中东》。
另有新书《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热卖中。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3454876/
————————————————
“国富”一定“民强”?帝国“ 盛极而衰”背后的历史逻辑到底是什么?
以故事的方式诠释中国历代财政制度之得失,拨开两千余年帝国制度的迷雾,把握王侯将相之外更深层的历史脉络。
本书作者以中国历代王朝为经,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为纬,上至秦汉,下至晚清,详细梳理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央帝 国的财政制度之流变,分析历代财政制度之得失,力图从田赋制度、货币制度、官营经济三方面说明中国传统政治之兴衰与帝国财政状况密切相关。
本书分为三部分,以中国历史上三次社会与财政的重建为划分阶段的标准。第一部分聚焦于秦汉到南朝时期,以汉武帝建立的国有体制,汉武帝、王莽的金融垄断,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和户籍制度为线索,解读这段时期的财政现象;第二部分以北魏的土地国有制改革为始,论及唐代土地国有制所引起的巨大混乱,以宋代金融改革引起的大崩溃收场;第三部分自元代政府试验性的财政政策起,随后论述明清时期的保守财政,以晚清财政近代化的努力和惰性为终。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特色一:
《穿越百年中东》作者郭建龙最新力作
林达/鄢烈山/刘军宁/吴晓波/戴立宁/王小明/ 羽戈/唐学鹏
多位专家学者鼎力推荐
一本中国人的《国富论》
一部新视角下的中国财政史诗!一段两千年的帝国财政传奇!
盐铁官营制度的建立,始作俑者竟是吴楚七国之乱?
备受称赞的王安石变法居然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饱受内忧外患的清朝如何能维持财政平衡?
……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特色二:
系统总结中国历代财政治理之经验,观照当下中国经济之改革,为转型中国提供智慧资源。
一部中国历代财政制度史,就是一部“大政府”与 “小社会”博弈的历史,一部官僚集团治理手段日益专业化的历史,同时也是开启历代王朝兴衰之门的密钥。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特色三:
读者通过本书可以了解:
1.王侯将相之外更深层的历史脉动。
2.财政问题在中国古代的演化和发展。
3.支撑现代经济和财政体制的三大支柱(国有企业、土地公有制、金融垄断)在历史上的来龙去脉、经验教训和最终归宿。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特色四:
有趣、有料、有观点!
本书不同于一般财经类作家的写法,作者结合自身财经记者的专业背景,利用现代经济学的视角,梳理中国传统文献,在史料的阅读上更下功夫。本书是一部特殊的历史读物,书中的主角不是王侯将相,而是财政。将财政知识寓于历史叙述之中,通俗易懂而富有趣味性。
本人收到小编赠书,肥肠感谢 @ Amasia 港 “这是本民科烂书 虽然屁股还不算歪” 这句话 差不多 是对的。 作者宣称 “试图利用现代的经济理论来分析中国古代的经济、财政现象” 这个是 夸大其词。 作者 对史料的选用 肥肠粗糙,注释中常见 “本节未作标注者,均出自《晋书·食...
评分1. 全书把中国古代的集权制度分成了三个时期: a. 秦、汉、三国、南朝:分田到户,私有继承;逐渐建立起了盐、铁等资源专卖式的国企;以铜币为主的货币。 b. 北朝、隋、唐、宋:公有制土地;专卖制度的加强;宋代纸币的横空出世,并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c. 明清:恢复土地私有制...
评分 评分这是一本缺点和优点都十分明显的书。 优点是够犀利,眼光独到,富有启发性。一句话,举凡税收、国有企业、垄断金融,都是抽取民间财富的税。 缺点是: 1、叙述太多,论证太少,断论太多,可信度不高:太容易下判断和结论,数据和文献引用方面缺少学术规范。 前面分析第一财政周...
评分本书的作者持着新自由主义的观点,从财政的角度检视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央集权帝国的兴衰成因,指出了中央集权体制下国家财政的一般规律,为我们认识王朝更迭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我们当下社会的深水区改革提出了不同的理解和警示。 一、中央集权帝国的命门:财政 对于一个中央集...
“国有企业、土地公有制和政府控制发钞权的金融体系”不是当代中国从德国引来的舶来品,而是对千年封建王朝的继承和延续。光是这主旨判断就值得一看了。书中写唐德宗、写元朝四万亿的故事都很精彩,是很有意思的视角和叙事。
评分观点比较不错,但因为太局限于财政这一面有些地方过于偏颇,写得也有点乱,其实可以精简一点。后记倒是挺不错。
评分作者可以东拉西扯,谈到斯密,谈到苏联,但总是离不开所要探讨的主题,语言通俗,知识深刻。特别聪明地以世人熟知的汉武帝征匈奴的事例为全书引子,引人入胜啊????
评分财政史即历史,历史即现在。
评分从财政的角度分析古代中国的治乱兴衰,与历史教科书偏重政治和意识形态可作对比,暗合《万历十五年》中所言要重视数目字管理的思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