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彼得·西施罗夫斯基通过对多名纳粹子女的深度访谈,试图从不同的视角向读者展现,战后纳粹家庭的真实状况以及纳粹子女的内心世界。通过纳粹子女自己的语言,深入探讨了带着“原罪”出生的他们,如何面对沉默的父母,如何接受知道真相的自己,如何看待上一代的罪恶,以及如何在与父母价值观相悖的现实世界中生存。
《生而有罪》是一本纳粹子女访谈录,作者一共进行了四十几位的访谈,最后选取其中十五位编入此书。这是一本历史 · 纪实类的书籍,1987年部分章节开始在《明镜周刊》连载,在写作期间,第三代人已经成年,比写作时间之长更特别的是作者的身份——纳粹集中营受害者后裔。 联邦共...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生而有罪》是一本纳粹子女访谈录,作者一共进行了四十几位的访谈,最后选取其中十五位编入此书。这是一本历史 · 纪实类的书籍,1987年部分章节开始在《明镜周刊》连载,在写作期间,第三代人已经成年,比写作时间之长更特别的是作者的身份——纳粹集中营受害者后裔。 联邦共...
国家社会主义变成了民族社会主义
评分已购。视角独特,将目光投向纳粹的后代,当得知自己父母曾是杀人犯或者帮凶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和人生变化。有人内疚,觉得生而有罪,有人为自己的父母辩护,有人感到受了欺骗,有人试图和解,有人抗拒接受,和作者在电话里吵了起来。。。这其中心理层面可展开的想象太广阔了!
评分当发现父母的恶行,有些子女无法接受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也与父母一致,另一些试图去理解父母当时的处境,无论何种态度,几乎每个接受采访的人都曾经历痛苦的认知过程(包括部分纳粹父母严酷的家教、来自他人和社会的偏见等等)。对于纳粹历史的反思也看了一些书,这是第一次看到纳粹子女的角度,也想到我所受的历史教育,无论是近代和更远的历史,无论是否曾详尽了解过,包括文革这种与之在某种程度类似的题材,都是刻板的、过分确切的、讳莫如深的,毫无个人的痕迹,也几乎没有看到过深切的否认和反思,后记里说接受采访的这些纳粹子女无论“抗拒和接受都是一种关注”,只有关注历史我们才有可能进一步去发现和避免历史重复的可能,相较而言我们几乎全社会的遗忘和掩埋,显然不是关注历史的方式,而历史的某些阴影和碎片已经在重复发生。
评分2017年已读107:作为纳粹集中营犹太人后裔的作者,对战后一代纳粹子女的访谈。在这些访谈中,从一出生就被打上罪恶烙印的纳粹子女,与将自己视为命运的受害者、战争的牺牲品,而非灾难的制造者、残暴的刽子手的父母,形成一种紧张的对峙。这些在第三帝国崩溃后成长起来的子女,如何面对曾经行凶作恶、如今以谎言、沉默与欺瞒来应对自己的父母,也同样折射出他们如何看待自身“生而有罪”的血统,如何带着耻辱与秘密生活。在这其中,有人将父母视为英雄,为其抗辩;有人将父母看作被历史裹挟的普通人,为其叫屈;而最痛苦的是那些夹缠在徘徊不去的法西斯家庭中的孩子,从未见识过父母辉煌的他们却成了父母战后的牺牲品,背负着父母的罪恶,在与其决裂的过程中艰难新生 ,“父辈制造了这一切,我们只能面对这种命运。但或许,它也是一次机会”。
评分没有抽象的善,只有具体的善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