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春,1963年考入哈尔滨铁路局绥化铁路机车司机学校,20世纪80年代就读哈尔滨师范大学摄影专业,曾任哈尔滨铁路局科研所摄影师、编辑。2002年迁居北京,现为自由摄影人。拍摄有《火车上的中国人》《中国蒸汽机车》《黑土地》《东北人家》《东北人》《东北虎》《 地铁里的中国人》《天路藏人》《中国人影像30年》等摄影专题。
获奖记录——
王福春为第十七届全国影展金牌获得者,第三届中国摄影最高奖——金像奖得主,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优秀会员。被《中国摄影家》杂志评为2008—2009年度“最具有影响力摄影家”。2010年在西安参加《见证:中国纪实摄影20人》展览并被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报道。2010年被《文明》杂志评为“文明经典杰出摄影家”和“文明中国杰出摄影家”。2014年被IPA(Invisible Photographer Asia)评为全亚洲最具影响力的30位摄影师之一。2015年 《火车上的中国人》参加北京国际摄影周展览,摄影作品被典藏。2016年《火车上的中国人》获美国洛杉矶中国摄影节社会纪实摄影杰出贡献奖。
发表于2025-02-02
火车上的中国人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一张照片,足以揣摩他们的一生,镜头下有正在化妆令你心动的女人,有一个侧脸帅翻正脸帅呆的男人,有一个侧脸就让你心动的妇女,,有各种睡觉的躺法却唯独没有葛优躺。 从他们眼里看不到激情,也没什么希望, 镜头下没有奋笔疾书,没有歌功颂德 每一个人都是国家发动的机器零件...
评分 评分 评分入秋后,北京景山顶上,人们架起长枪短炮,拍罢夕阳西下,又转向东方看圆月升起。全民摄影时代,国内纪实摄影反而陷入了瓶颈期。在摄影家王福春看来,三四十年前那个刚松口气、睁开眼的中国社会是纪实摄影的好时代,成全了一系列直指人心的作品。 就像这本抚摸国民生活变迁细致...
图书标签: 摄影 火车 摄影集 生活·见闻 社会 王福春 艺术 后浪
旅途生活的真实瞬间
车厢内外的人生百态
………………
※编辑推荐※
☆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呈现人在火车这个特殊空间里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 记录20世纪90年代的时代特征:大哥大、烫发、印有电影明星照片的T恤、便携电视机等等,勾起令人难忘的记忆。
☆ 摄影师在混乱中寻找趣 味,用幽默化解现实压力,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看似平常,实则令人回味无穷。
………………
※内容简介※
王福春乘坐火车上千次,行程十多万公里,拍摄万余张底片。《火车上的中国人》精选其中114张,包括37张以往画册中都未出现的作品。这些黑白纪实摄影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旅途生活的真实瞬间,有些场景在现在看来有些不可思议:打麻将、集体做广播体操、带宠物上车;有些场景似乎从来不曾改变:孩子送别亲人时的哭闹、站台上小贩的叫卖、情侣间的含情脉脉、车厢里的拥挤不堪……来自天南海北的人迅速熟络起来,生活临时交织在一起。丰富的影像呈现一种久违的浓烈的人际关系,展示一个流动的中国。
………………
※名人推荐※
《火车上的中国人》展示的是流动的社会缩影,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生动写照。也可以说这是他在用人类的第三只眼睛透视社会和人生。正因为它生动、真实,甚至很准确,所以它不仅很吸引读者,能够引起人们的欣赏和共鸣,而且具有无可争议的历史价值。
——杨绍明,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会长
王福春的生活是坎坷的,当它在他的影像表达中沉淀下来的时候,却结晶为温情与幽默。这是一种很值得尊重的性格特点与影像品质。因为这种品质,他的摄影在中国纪实摄影里独树一帜,耐人寻味。
——王诗戈,《中国摄影家》2012年第7期
想起了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坐过36个小时的火车晃晃悠悠到南宁,也曾在车厢的交界处从沧州一路站着回南京,那个时候的自己还很享受这样慢节奏的生活,而现在却只想找最快的高铁。书的绿色封皮就像绿皮车一样,带着以前的记忆离我越来越远。王福春用Leica M4-P的黑白照片记录下了一个时代。
评分其实早就翻完了,本来想写点东西,也因各种琐事耽误过去了。真的,去坐坐火车,最好是春运时坐火车,最好是慢车,能更明白中国人最真实的生活。书非常漂亮,没得说。
评分作者的心理素质令我很敬佩。与街拍打枪就走的拍摄不同,在绿皮火车这样逼仄拥挤封闭的空间里,面对中国人那些多疑谨慎且并不怎么友善的眼神,得有多强的意志才能坚持这么多年的拍摄。
评分个人读过的年度最佳图册——又不仅只是图册。边读边感慨,对于记录者,最最重要的,根本不是学历,年龄,体力,智识,甚至决心,而是一直记录下去,一直诚实记录下去。
评分不像车厢,更像蜗居里的人生,挺震撼的。
火车上的中国人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