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
1946年10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的米尔茨楚施拉格一个有捷克犹太血统的家庭。自幼开始学习钢琴、管风琴和长笛,后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就读。1964年毕业后,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戏剧和艺术史。1971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管风琴硕士学位。70年代初,她辗转柏林、罗马等地。1974年也戈特弗里德·许恩斯贝格结婚,居住在慕尼黑和维也纳。耶利内克很早就开始写诗,1967年出版诗集《丽莎的影子》。1970年发表讽刺小说《宝贝,我们是诱饵》。此后写下了大量的小说、戏剧、散文和诗歌作品。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成分的《钢琴教师》。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女情人们》(1975)、《钢琴教师》(1983)、《欲》(1989)、《死者的孩子们》(1995)、《贪婪》(2000),戏剧《克拉拉S》(1981)、《城堡戏剧》(1985)、《在阿尔卑斯山上》(2002)、《死亡与少女Ⅰ—Ⅴ》(2002)等。她先后获得过海因利希·伯尔奖、施蒂利亚州文学奖、格奥尔格·毕希纳奖等许多奖项,2004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发表于2024-12-22
钢琴教师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读钢琴教师这本书的时候总让我感觉像有一粒沙子在皮肤上摩擦着。它并不容易下咽,对于男性读者来说更是如此。语言是诗一般的,然而却是首黑色的、哥特式的诗,字里行间回荡着冷冽的琴音。 无法得到疏导的欲望总会想方设法从性器官以外的地方发泄出来吗?母亲其实想要个儿子却...
评分采访耶利内克(节选)——摘自《书城》 问:你跟汉内克(《钢琴教师》电影导演)一样,也是奥地利人,并且跟他一样,你也不断探讨人类心灵的黑暗面和丑恶面。这其中有某种强烈联系吗? 答:这样说也是另一种陈腔滥调。但我们确实都不是特别“轻”的人——我的意思是说,在艺...
评分文风不喜欢。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问题,还是排版问题,还是我水平问题(很有可能是后者),看得我实在太郁闷了。全文就没有几句直接引语,句子感觉很凌乱,没有逻辑。看不下去,走马观花地看了下,后面也没有让我觉得很吸引的地方。叙述方式特异,本来就是很压抑的题材,描写也枯...
评分苏宏斌/文 (原载《文景》2005年第四期) 在二OO四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之际,相信许多人也象我一样感到一头雾水:耶利内克何许人也?她有些什么重要作品呢?略一查询,不由得恍然感喟:原来她就是《钢琴教师》的作者啊!这感喟不是因为我们早就阅读过这部小说,而...
评分十分钟独舞 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获了诺奖才看到。要是她不获,可能还要迟好多年吧。去年的库切,也是一样。现在的出版社,特别是文艺类的出版社,一是势利,二是隔膜。只盯着码洋。 前几日看《铁皮鼓》的片子。一个很忠实于小说...
图书标签: 奥地利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 女性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小说 奥地利 诺贝尔 文学
小说叙述的是一个叫埃里卡的女子在母亲极端变态的钳制下心灵如何被扭曲和情爱如何被变异的痛苦历程。书中描写了如共生体一样不正常的母女关系。埃里卡虽年龄上已届而立之年。仍然时刻处于母亲的监视之下。不能越雷池一步甚至睡觉也必须与母亲在同一个床上。青春期变成了“禁猎期”埃里卡被禁止和外人随便交往,不能穿时装。想要一双高跟鞋都不行。她的内心囚长期的压抑经受了极大的扭曲。埃里卡的学生克雷默尔的出现打破了母女之间死一般沉寂刻板的幽闭生活。克富默尔热烈地追求自己的女钢琴教师,但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可怕的情爱陷阶:母亲固执而变态地从他手中抢夺埃里卡。埃里卡在对待情欲上表现出受虐狂的疯狂举动。最终克雷默尔选择了逃离。而埃里卡也开始走出发霉的生活。试着走向远方的一缕阳光……
小说的心理描写非常成功,常有十分令人惊奇的描绘,对人性的观察可谓洞烛幽微。女作家天才另类的笔触、产生了惊才绝艳的美学效果。
在人物的塑造上,在叙事风格上,心理描写和内涵上都有很高造诣,但是排版和印刷太差了。
评分在人物的塑造上,在叙事风格上,心理描写和内涵上都有很高造诣,但是排版和印刷太差了。
评分情节比电影更变态,而且粗糙混乱的翻译经常让人不知所云,尤其在众多细致的心理描写当中。
评分开头等我回来再读。 编辑不够上心,发现多处错字;译文还需进一步完善,语义不清这多处。
评分差点以为自己永远读不完,在上下班的地铁上硬着头皮读完,读到描写性的部分,常常走神想到自己想到你。但是想到我们再也不可能一起做爱做的事。又偷偷哭了好几次。
钢琴教师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