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当达(1783—1842),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不到六十年,并且在文学上的起步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然而,他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包括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被誉为重要和较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代表著作为《红与黑》。
发表于2024-11-22
红与黑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在翻开《红与黑》之前,我满心以为,会看到一个脚踏两只船、靠女人上位的渣男,是如何翻船受死的大快人心的故事。 没有想到的是,我竟然会在结尾的时候,为他流泪,心痛得辗转难眠。 这不能怪我误解他。近两百年来,有无数读者跟我有相同的误解。因此,我打算梳理一下《红与黑...
评分上周我终于下定决心重新阅读这本曾让我的心灵如此激动,其情节却几乎被我彻底遗忘的作品。由于自小有写日记的习惯,所以我知道自己初读《红与黑》时不满14周岁。我在1997年7月31日的日记中写道:“这几天,我在看司汤达的《红与黑》。我在此书中最欣赏的人倒是行为颇为狂热的德...
评分上周我终于下定决心重新阅读这本曾让我的心灵如此激动,其情节却几乎被我彻底遗忘的作品。由于自小有写日记的习惯,所以我知道自己初读《红与黑》时不满14周岁。我在1997年7月31日的日记中写道:“这几天,我在看司汤达的《红与黑》。我在此书中最欣赏的人倒是行为颇为狂热的德...
评分第一、关于红与黑是对宗教的深刻批判,这句话需要正确理解一下,通过仔细阅读作品,在很多细节描述中我们能够发现,作者对宗教的批判与反对,只是针对当时宗教发展到那个阶段已经僵化扭曲、变形腐朽,日益衰落而阻碍社会发展时所呈现的情况,重点在于揭露与批判当时教会...
评分关于红与黑的涵义,关于于连这个人物,他的两段情事,说的已经太多了。对于大多数人,似乎只注意到了他的爱情,与两个贵族女人的纠葛,而忽略了他本人正是借助于征服女人来实现理想的意图。 一个年轻人怀着热烈的梦想走入世界,却发现自己面对的决不是一个理想国,也不是一个...
图书标签: 法国 司汤达 经典 社会阶级
译书识语
名著须名译。名译者,名家所译也。对广大受众,本书译者 愧非名家 ;只在同行中,薄有虚名 , 恒以“没有翻译作品的翻译 家”(traducteur sans traductions)相戏称。性好读书,懒于动笔,只 译得《特利斯当与伊瑟》《列那狐的故事》及《栗树下的晚餐》等中 短篇,《红与黑》为生平第一部长篇译著。朝译夕改,孜孜两年,才 勉强交卷,于译事悟得三非 :外译中,非外译“外”;文学翻译,非 文字翻译 ;精确,非精彩之谓。试申说之 :
一、外译中,是将外语译成中文——纯粹之中文,而非外译 “外”,译成外国中文。此所谨记而不敢忘者也。
二、文学翻译,非文字翻译。文学语言,于言达时尤须注意语 工。“译即易”,古人把“译”声训为“换易言语”之“易”;以言文学 翻译,也可以说,“译”者,“艺”也。译艺求化,只恨功夫不到家。
三、三、艺贵精。但在翻译上,精确未必精彩。非知之艰,行之维 艰耳。 比起创作,翻译不难。难在不同言而同妙,成其为名译也。
罗新璋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十四日
错别字太多了
评分疯狂的卢梭情结
评分由于对历史和文化的无知,对于西方文学更偏爱讲述爱情或探索人性的小说,涉及的政治可以说是一窍不通。读司汤达的《巴马修道院》的时候,除了男女主人公那定情的一眼深受触动之外,后来的故事走向一点也摸不着头脑。但是《红与黑》却让我窥见了字里行间对社会等级制度的抨击,一个仪表堂堂、满腹经纶又攻于心计的社会底层青年,一步一步的爬向上流社会,最后却败给了骨子里自卑的傲气。诚然,无论是于连和瑞那夫人还是和玛蒂尔特之间的爱情,从一开始都没有给我丝毫触动,我们的英雄都把她们当做满足私欲的工具,即使是最动情的一刻过后于连的兴奋也从来不是来自爱情。差点以为这也会是一本寡淡无味的小说,故事最后的走向,于连终死于社会阶级的不公,却突然豁然开朗,好像慢慢领悟到了一点其他的道理,无关乎地域、时间。
评分不怎么了解法国历史,阅读本就吃力,加上这类风格的译本_(:з」∠)_
评分文章末尾的“卢梭情节”很好的解释了这本书译本如此多的缘故。社会制度和完善的民法体系不是一朝一夕促成的。这个版本翻译的相当好了。“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
红与黑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