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慕州,台北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著有《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和《墓葬与生死——中国古代宗教之省思》等。
发表于2024-11-22
墓葬与生死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引用了大量的考古数据,对汉代及其前后墓葬的发展作了比较客观的分析,并据此对古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的讨论 唯一不足的是插图质量太差,并且没有图释,让人看不懂
评分作为一名考古学专业的学生,看到书的题目着实兴奋了一下,但是看完了之后我觉得作者并没有很有力地说明自己提出的问题啊,最后一章结论部分有些牵强地在解释秦汉编户齐民与砖室墓的关系,(说实话没看明白)得出的结论也不能让人信服,到底是生产力和生产结构对墓葬的影响大,...
评分很明显作者津津乐道于他的数据资料库以及被他捧为圣典的所谓年鉴学派(The Annal School)研究法。书名很有哲学味道,但是里面全是一些让人看了头晕的统计表格。尚且不问这些统计数据的用处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首先我们就要质疑这种生硬死板的方法适不适合用在人类思想意...
评分不知为啥,本人喜好偏门的东西,因此一开始就被这本书的题目给吸引住了。 翻开此书却发现,很多一部分是在客观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而精髓部分,即最后两章,所得出的结论深入得不够精彩。 至少我最想看的魏晋南北朝的是擦边的(这段时间的宗教思想才够复杂,更有研究深入的空...
评分作为一名考古学专业的学生,看到书的题目着实兴奋了一下,但是看完了之后我觉得作者并没有很有力地说明自己提出的问题啊,最后一章结论部分有些牵强地在解释秦汉编户齐民与砖室墓的关系,(说实话没看明白)得出的结论也不能让人信服,到底是生产力和生产结构对墓葬的影响大,...
图书标签: 墓葬 考古 宗教 历史 考古学 蒲慕州 文化 汉代考古
墓葬形制的转变与死后世界观的发展是社会结构转变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相应表现。中国古代墓葬形制从战国末期开始的大转变,可以反映出中国人死后世界观在这一段时期中的发展,而两者均与秦汉编户齐民社会之形成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本书结合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推测,从战国末期开始,中国人对于死后世界的面貌有了比较具体的想法,也有了具体表达这种想法的墓葬方式。这种想法的出现很可能早于现有文献和考古材料所能印证的年代,但现有的各种证据至少显示,在经过战国时代的大变动之后,中国的社会迈向一个新的阶段,墓葬制度的演变是此次大变动中的一环,不但反映出这一变动所触及的文化层面的深度,也反映出远在佛教进入中国之前,中国人对于人死之后的归宿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想法。
比一己之福写的好~但是总体思想和主要论据一致,总觉得有一招鲜吃遍天的感觉~
评分去年
评分这个版本错字、疏漏百出,中华书局是否在现代白话文方面反而开小差了?!
评分数据可观,分析与发明可以略而不计。
评分作者的笔墨主要放在他擅长的考古文物分析上,对于古代宗教观与生死观的省思反而着墨不多。【另,王明珂:《慎终追远——历代的丧礼》,收录于《中国文化新论》,页307-357。】
墓葬与生死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