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GarcíaMárquez)
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1955年《枯枝败叶》问世。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被认为是“20世纪的文学标杆”,影响滋养了包括莫言、余华、刘震云、格非等在内的几代中文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篇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短篇小说集《礼拜二午睡时刻》,自传《活着为了讲述》,非虚构文学作品《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等。
精彩书评
《枯枝败叶》为加西亚·马尔克斯小说成名作。故事发生在《百年孤独》的小镇马孔多。描述了马孔多镇一家祖孙三代在一个大夫死后为其收殓的半小时内发生的故事,折射出小镇被香蕉公司侵入后二十余年来的变迁。因其具有《百年孤独》雏形而被誉为“《百年孤独》序篇”,开启了马尔克斯日后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迷人和伟大魅力是从他笔下的马孔多小镇散发出来的,而这个马孔多小镇最早的壁垒是在《枯枝败叶》开始构建堆砌起来的。在这部气质非凡的小说里,一砖一瓦及其应用的建筑手法,使得后来的《百年孤独》没有成为一部像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那样的国民风俗...
评分1949年圣诞,哥伦比亚的繁华都市——巴兰基亚。年轻而率真的马尔克斯,怀揣文学梦想,来到这座令人兴奋的海岸城市。他还不知道,他的文学之梦将在这里结出第一颗丰硕果实。 22岁的马尔克斯,一直在断断续续撰写一本尚未构思完毕、老也脱不了稿的书,这部名为《家》的“第一个长...
评分本文本来有个副题,太长了,只好搬到这里: 一桩伤心事:伟大名篇,当初只卖了300本 多年以后,马尔克斯想起写作《枯枝败叶》的时候,一定会涕泗横流。 《枯枝败叶》的命运本身,就是一场传奇。 1950年初,两易其稿的《枯枝败叶》终于分娩了,这样小马才有心思去进行他《家》的...
评分《枯枝败叶》是马尔克斯的处女作,他当时22岁,报社记者,每天下班后,躲在编辑部办公室里写。作品写成后,用了五年时间才得以自费出版。那时他在巴兰基亚一家妓女出没的旅馆租房住,付不出房费时,就用《枯枝败叶》的原稿作抵押。等到《百年孤独》获得巨大成功后,那家旅馆的...
评分这本小说应该是马尔克斯最早期的作品了(1955年出版),小说中故事发生的地点马贡多小镇则是后来《百年孤独》中马贡多镇的雏形。事实上,如果关注前后两部小说之间的关系,那么可以说,《百年孤独》应该是以一种环境再现的方式将马贡多的兴衰历程完整展现出来,以作为对《枯枝...
《枯枝败叶》的小说结构和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是基本一致的。两本小说同样都是多人物多角度叙述,故事的脉络也同样地串联于现在过去未来。读者如果细细对比两部作品的异同,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福克纳对马尔克斯的影响。
评分“很多年后,马尔克斯会把这些主题一再呈现,只是改头换面,而且披上他的魔幻幕布。但在《枯枝败叶》里,他像是怕第二天世界就会毁灭似的,风风火火,把一切都写了。他搭进了一切技巧,非只如此;他仿佛要把一生要抒写的主题和人物,全部挤在一部短小说里:死亡主题、隔绝主题、被幽禁的外来者、孤独、战争、涌入镇子的枯枝败叶、多视角叙述、一点点(但是不多)魔幻现实主义、香蕉公司,以及他身为上校的外祖父。”
评分我居然把马尔克斯的第一部小说读成了悬疑,大夫经历了什么变成了如此孤僻之人,又是何种原因让他在独居多年后选择自杀,当年梅梅的孩子是否出生,阿黛莱达第一次把大夫当作了谁?也非常意外一个事件通过三个视角呈现,其中有一些片断的叙述重叠,也有各自记忆的回溯。阅读过程时而觉得冷血无情的大夫无法让人怜悯,镇上居民的敌视毫不过份,时而觉得如此处世必然事出有因应当理解。读完发现那个原因不重要,理解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夫带来的、没带走的和中间经历的,都是自己的选择。意犹未尽啊,像是没写完。
评分枯枝败叶,来得快也去得快,马孔多小镇像被龙卷风袭击之后,留下千疮百孔的伤口。
评分枯枝败叶,来得快也去得快,马孔多小镇像被龙卷风袭击之后,留下千疮百孔的伤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