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女作家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Irène Némirovsky,1903-1942)
她出生于一九〇三年,基辅的一个乌克兰犹太银行家家庭。十月革命后,她移居巴黎,凭借小说处女作《大卫•格德尔》登上法国文坛,其刚劲有力的文风令读者难以相信作者是一位年轻女性。后来,她又创作了《舞会》《库里洛夫事件》《伊莎贝尔》《猎物》等多部小说。二战爆发后,内米洛夫斯基开始逃亡,创作变得既艰难又危险。一九四二年夏,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遇害。未完成的野心之作《法兰西组曲》跟随她的长女德尼斯挨过了战火,于二〇〇四年出版,获得当年的雷诺多文学奖,内米洛夫斯基也成为唯一一位凭借遗作获此殊荣的作家。
发表于2025-02-02
大卫·格德尔 舞会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袁老师的文字总是让人觉得愉悦。当然是阅读的愉悦,而不是说她的文字只描摹喜悦。所以读这本小说的最主要的动力是译者。在《文字·传奇》之后更是感觉如此。 《大卫·格德尔》的确不像一本所谓典型的女作家的作品,脱离了男女关系这一惯常的话题,故事落幕后只剩下一个打着犹...
评分读这本书很久了,昨天突然翻出,把后一篇《舞会》读了两遍,因此今天只谈《舞会》。 东西方的文化似乎自古以来就大相径庭。在东方的卫道士们一贯延续着用表面的温情脉脉掩盖住底下卑劣肮脏的时候;西方早已开始用冷酷而残忍的笔触描写家庭的矛盾,人性的本质。恶...
评分读这本书很久了,昨天突然翻出,把后一篇《舞会》读了两遍,因此今天只谈《舞会》。 东西方的文化似乎自古以来就大相径庭。在东方的卫道士们一贯延续着用表面的温情脉脉掩盖住底下卑劣肮脏的时候;西方早已开始用冷酷而残忍的笔触描写家庭的矛盾,人性的本质。恶...
评分1,一种语言同另一种语言竟有如此本质的区别,即便在翻译损失了的过程中也显现无遗; 2,看来语言的不同也会影响思维的不同; 3,犹太或反犹太问题在《大卫·格德尔》中是一个伪问题,内米洛夫斯基是否是犹太人这并不重要,这只不过是命运的一个偶然因素,就像她生于俄国却选择...
评分1,一种语言同另一种语言竟有如此本质的区别,即便在翻译损失了的过程中也显现无遗; 2,看来语言的不同也会影响思维的不同; 3,犹太或反犹太问题在《大卫·格德尔》中是一个伪问题,内米洛夫斯基是否是犹太人这并不重要,这只不过是命运的一个偶然因素,就像她生于俄国却选择...
图书标签: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法国 法国文学 文学 小说 外国文学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译本
小说《大卫•格德尔》首次出版于1929年,是内米洛夫斯基在法国文坛一鸣惊人的处女作。《纽约时报》评论它具有巴尔扎克、陀思妥夫斯基等大师那样的力量。小说主人公大卫•格德尔是一位犹太金融家,流着赌徒的血。他与合伙人马居斯赌,为女儿的新车去赌,为女儿的未来跟俄国人赌。他在事业和家庭上勉强拼得了胜利,也终于迈向了苦涩的结局。
小说《舞会》首次出版于1930年,是在《大卫•格德尔》的创作间隔中完成的。故事瞄准了一户投机暴富的犹太家庭——康普夫妇一家。他们为了跻身法国上流社会,兴奋而焦虑地筹办着一次舞会,十四岁的女儿安托瓦内特也渴望参加,被康普夫人自私地拒绝了。于是,愤怒的安托瓦内特悄悄进行了报复。舞会当天,康普夫妇在家中翘首以待,安托瓦内特则冷眼旁观……
作者真是女版巴尔扎克...作者本人也是犹太人,但序言中说作者因为这本书中对犹太人的描写而在国外掀起了对她本人的谩骂,说她反犹太,但在书中我并不认为这是反犹太的,在某种程度上作者借用了世人对犹太人形象的刻板印象,然而真正着眼点是一个家庭中的相互利用
评分直白又血淋淋
评分两个故事里的家庭虽然不尽相同,但对照着来读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才华,父亲视角、女儿视角转换自如。
评分作为处女作,很不错,尤其是《舞会》,结尾令人心碎
评分实在太酣畅尽兴了。她的细致和狡黠,掐灭了任何一点失望的可能性。文学世界里有男性笔触始终无法到达之地:在尖刻的妒恨和敌意之下,女人怜悯对手,亦怜悯自己。所有同类都是她们自身命运的反光镜。
大卫·格德尔 舞会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