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治宜,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汉学系青年教授。长于比较文学、美学和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曾致力于研究苏轼的人生哲学与文学哲学中“自然”之作为美学与伦理学的理念,目前专注于中国20世纪古典诗歌的研究。在《通报》等重要汉学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其学术观点在国外汉学界有相当影响。著有《Dialectics of Spontaneity : The Aesthetics and Ethics of Su Shi (1037-1101) in Poetry》;翻译有柯马丁《秦始皇石刻 : 早期中国的文本与仪式》(合译)。
在中国传统文论中,“自然流露”“道法自然”显然是高明的文学境界。但人真的能完全契入自然吗?在这本书中,作者深刻地质疑了这一传统批评方式。杨治宜认为,人对“自然”的追寻犹如西西弗斯无休止的劳动,永远不能达到目的,但恰恰在这种永恒的徒劳中,凸显出人的价值。苏轼文学的价值,也正体现在这种对于自然的“自我否定”式的追寻中。
本书讨论了苏轼文学创作背后的佛、道等思想资源,又以苏轼对牡丹和名石的吟咏来阐发对自然美的争辩,最后落在他晚年和陶诗及丹学上。把苏轼几经贬谪的命运与各种带有象征性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展现了苏轼的审美、创作以及他在有限的肉身与无限的自由之间的挣扎。作者借鉴了东西方各种思想视野,不仅丰富了苏轼文学研究,还将中国文学置于跨文化、跨学科的对话之中。
本书的核心观点就一个——苏轼所说的“艺术即修行”,而所谓“自然之辩”是指苏轼在实际生活中用行动在这个观点上的三种辩论: 1.苏轼与王安石之辩:(1)关于科举考试,王安石建议取消诗赋科而改考时务科,但苏轼认为教育改革是系统问题,只改考试科目收效甚微;(2)关于艺术...
评分作者跋 根据《圣经·创世纪》的神话,亚当和夏娃在偷食知识之果前是没有自我意识和羞耻感的,他们就像野兽一样裸身,天真游荡。而当他们获得自我意识的刹那,也就是真正成为“人”之始祖的刹那,就被永恒地从伊甸放逐了。作为“人”的人不能生活在伊甸园里,但伊甸这一纯真之地...
评分 评分作者跋 根据《圣经·创世纪》的神话,亚当和夏娃在偷食知识之果前是没有自我意识和羞耻感的,他们就像野兽一样裸身,天真游荡。而当他们获得自我意识的刹那,也就是真正成为“人”之始祖的刹那,就被永恒地从伊甸放逐了。作为“人”的人不能生活在伊甸园里,但伊甸这一纯真之地...
评分作者跋 根据《圣经·创世纪》的神话,亚当和夏娃在偷食知识之果前是没有自我意识和羞耻感的,他们就像野兽一样裸身,天真游荡。而当他们获得自我意识的刹那,也就是真正成为“人”之始祖的刹那,就被永恒地从伊甸放逐了。作为“人”的人不能生活在伊甸园里,但伊甸这一纯真之地...
如何通过苏轼,抵达自身。才疏学浅,很多地方看不懂,却依然收获良多。
评分苏学是学术的富矿区,一部苏轼全集就是半部中国文化史。对此不接受任何反驳。期待作者能继续挖掘。
评分很讲究文笔,时有妙语。在论文里面宕开一笔写逛博物馆感受与思考的一些些段落,尤其有趣。第二遍看导言的时候,意识到本书其实应该算是介于美学与苏轼研究之间的书。33页讲:“本书讨论的就是以苏轼作品以及关于苏轼的批评话语为代表的这种(自然)美学与伦理观。”换言之,借从苏轼切入来探讨一个美学与伦理问题,可能更重要的还是后者,不过写得精彩的反而是前者。“自然”这个命题内涵太丰富,有时候是指自然风景,有时候是泛指现实世界,有时候是个形容词,用来描摹创作的过程以及最后达到的境界。而作者有时候是在探讨苏轼如何刻画自然风景、自然物,有时候是在评说苏轼创作是否达到以及如何达到自然的境界,最后似乎落到苏轼如何处理有限人生与无限自然的关系上,似乎想讲的太多,我看得不是很明白。
评分文本细读能力短缺,是治中国古代文学之学者的通病,作者杨治宜女史却能够从苏轼诗文中读出很多发人深省的内容,可敬可佩。作者在海外求学多年,对欧美汉学十分熟悉,国内苏轼研究佳作偶有遗漏,国外汉学家著述却多有征引,可以拓展国内学者的眼界,获知苏轼研究在海外的相关情况。“自然”之辩,辩证分析了苏轼其人其诗学的自然观及其表现,启人耳目,值得阅读与学习。然而,也有美中不足之处。一是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征引不足,相关分析稍显单薄;二是,没有分析三苏父子之间美学主张的异同、苏轼一生思想的变化特别是诗学主张的变迁。
评分一本挺神奇的书。中国主题与哲学观念,与西方核心概念+研究论述方法。如何抵达“自然”,“本真”,“自我”。与传奇诗人曲折一生中的诸多片段。我实在是不爱“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