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沈从文的高徒,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小说家,京派文学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早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先生。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作家协会理事。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成就颇高,充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灵性美质,语言平和质朴、清新隽永、娓娓而来、如话家常。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一夕》《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故乡的食物》《逝水》,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发表于2025-04-09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 汪曾祺 103个笔记 ◆ 第1章 翠湖心影 >> 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 >> 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么办法呢,因为它非常贴切。 >> 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 >> 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
评分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 汪曾祺 103个笔记 ◆ 第1章 翠湖心影 >> 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 >> 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么办法呢,因为它非常贴切。 >> 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 >> 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
评分一份昆明情,一段联大岁月,一位清淡老人。平实有味,娓娓而谈,不忍盖卷,势必要再读汪老的书,使人平静,叫人瑕思。 附上去年我瞻西南联大旧址的随笔文: 如今的西南联大旧址在云南师范大学一隅。初入联大旧址,便很快发现一块高大的石门,牌子上面的文字格外醒目:国立西南...
评分大概是因为自己的高中前身是西南联大附中,所以与联大有关的书,向来比较有兴趣读一读。但因为共鸣太多,比起书评,这次不如说是写了篇碎碎念。 高中语文老师推荐过《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后来有一天被老师叫到办公室,神神秘秘地递给我这本书,说她借给我看,我兴奋地告...
评分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 汪曾祺 103个笔记 ◆ 第1章 翠湖心影 >> 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 >> 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么办法呢,因为它非常贴切。 >> 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 >> 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
图书标签: 西南联大 汪曾祺 回忆录 散文随笔 随笔 知识分子 文学 中国
汪曾祺饱受生活的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
他的文字给了我们一种生活态度——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兴致盎然地生活。
用顶风迎雨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生活,致每一个在凡世间用心生活的人!
汪曾祺所著的《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汪曾祺散文27篇)》收录了作者的数篇散文作品。
想起来之前看电影,西南联大师生在敌机轰炸中,在野外防空洞授课、学习、朗诵的场景,瞬间热泪盈眶。 那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坏在动荡与不安,环境恶劣,生活困苦,终日与敌军轰炸为伴,千里迢迢的南下迁移也逃不脱敌机追袭; 好在它辉煌与灿烂,学风斐然,自由治学、率真烂漫的师生充满真正的热忱,博、雅之风随处可感。 又读到闻一多、朱自清先生当年二三小事,当然是唏嘘感慨,还有其他许多后来遭了难的文人……他们经历过最好的八年,又曾被最坏的十年折磨至斯。 再看看如今的我们,何至于此啊…… ps:本书内容其实稍有重复,有点影响体验。
评分重复的内容非常多。有种凑字数骗稿费的感觉。
评分201905:汪先生曾经发表在各处关于西南联大时期散文的合集,文字很朴实,讲到一些人或事的时候画面感很强,就像汪先生受教于沈从文时,沈从文对其文学创作上的教诲,有点出师的意思。由于是合集,所以有些内容略有重复,但是不影响阅读。 回到西南联大的那段时期,最感动的地方可能在于这个临时组成的大学的教学风格,自由、宽容、包容,加上讲师的才学所以才让西南联大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教学巅峰,培养出来的大家比比皆是。并且在阅读体验中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对于学生来说,去非太平时期创建的临时大学求学才是真的求学,每个人都心怀国家,爱国之情犹如融入骨血,而中国发展从彼时到现在才多少年?但是现在的学生去大学现则更像是游学。
评分“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多好的知识分子呀”
评分“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多好的知识分子呀”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