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等,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有影响的作家之一,被读者们称为“时代的良心”,曾荣获但丁文学奖等多种国际奖项。
1927年初,巴金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笔名“巴金”。1928年,他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此后,创作了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杂记》《忆》《短简》等散文集。新中国成立后,巴金笔耕不辍。1962年出版的《巴金文集》(14卷)收入了其新中国成立前的作品。进入耄耋之年,巴金先生还写出了《随想录》等富于哲理的巨著。
在七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巴金共有一千万字的著作和数百万字的译著。其著作先后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海内外广为流传。2003年,国务院授予他“人民作家”的荣誉称号。
巴金编著的《随想录:合订精装本》包括《随想录》《病中集》《真话集》《探索集》《无题集》五集。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终于写作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这是我去年写的读后感 今天在图书馆偶然间发现了巴金老先生的《随想录》合订本,这是非常难得的,现在市面上的大部分是节选本,并且还很贵,而这本三联1987版的书确只有8.8元,所以赶紧借来一看了。并决定从今天起把一位知识分子的良心展现于大家面前,也把自己的一些胡思乱想...
评分也是《随想录》 1.坦诚以待 说到巴金,当然不能说不喜欢,但是在新文学的重要作家里,我不会把他排到前几名。当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品味和喜好,比如当我读到郁达夫的小说,也会深深喜爱,读到凌淑华,也会着迷。自然也有看到陈丹青和韩寒在对话中批评巴金等人没有什么文学素...
评分孤独的巴金 摩罗 摘自《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6期 在享有盛誉的诸多中国作家中,巴金是最受我尊敬的几个人之一。然而,当我和朋友们聊天时尝试列举本世纪杰出作家时,我竟没有将巴金列入。近年来,除了他翻译的赫尔岑《往事与随想》,我也一直没有兴致去重读他别的著作。这...
评分也是《随想录》 1.坦诚以待 说到巴金,当然不能说不喜欢,但是在新文学的重要作家里,我不会把他排到前几名。当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品味和喜好,比如当我读到郁达夫的小说,也会深深喜爱,读到凌淑华,也会着迷。自然也有看到陈丹青和韩寒在对话中批评巴金等人没有什么文学素...
评分原文见我的blog:http://www.tianya8.net/2005/12/3.html 我们处于一个尴尬的年代,一个历史仇恨和集体忘却相互交错的年代。 已经离开我们的巴金在最后一篇文章中写道:“有人告诉我一件事,据说有个西德青年不相信纳粹在波兰建立过灭绝种族的杀人工厂,他以为那不过...
十年浩劫 风烛残年的老人 仍有着莫大的勇气与热忱 朴素的语言 热烈的感情 自愧弗如
评分很早就想买了,人文的这版很精美,非常满意。巴老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特别是那份真实坦荡的胸怀尤为难得。希望朋友们不要计较于其中可能的重复啰嗦或平淡,这部书的伟大在于她的人格力量和反思的深度与可贵,这是一个有良知有阅历的知识分子对那十年的最真实痛苦深刻的反思,从这一点来说,此书是不朽的和无可替代的。
评分一个“笔重千斤”,一日只能勉力写二三百字的老人,需要多少经历与苦痛才有这么多不得不说之语。厚厚一本合订本,断断续续用了一周多读完,是有很多看似重复细碎的话,但那种情绪的真挚和深厚着实感人。巴老反反复复说他的很多心愿,其中有要建一座文革博物馆,为了前人,为了后人。但今天,这样的心愿似乎更加难以实现了,我们这些后人主动或被动的不知情也不再记住。因为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的原因,在同龄人中对这一段历史或许算是了解较多的,面对今日的很多情形,更感要有一座这样的实在或心理“博物馆”之必要,可人,总会忘记不想记住的事,也总有人不想让你记住,历史,或许真的无法避免的需要一遍遍重演。
评分10分,那些说什么巴金这本书不好,文笔差的人听着,现代人指手画脚的胆子真是越来越大了,不要以为你们那些无意义的批判,就可以换来大家的关注!
评分做人要敢讲真话。把个人的命运同集体的命运连在一起,把人民和国家的位置放在个人之上,就永远不会“迷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