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明末清初的历史真相,一部壮烈恢弘的家族史诗
赵世瑜、陶继明作序推荐
嘉定建县800周年特别纪念版
...................
◎ 编辑推荐
☆ 侯家的第一位进士、第一位官员、侯峒曾的曾祖父侯尧封,生平对儿孙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不愿汝辈它日为第一等官,但愿为第一等人。”生活于明朝末世的侯家子孙,一直用思想、用行动践行这一目标。
☆ 明末清初,“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腥风血雨让嘉定遭受了从未有过的打击。《第一等人:一个江南家族的兴衰浮沉》在朝代鼎革的大时代背景下,从小处着眼,用鲜活、珍贵的细节,还原一个个珍贵的历史瞬间,让读者可以从一个家族的荣辱变迁,窥见中国一个时代的动荡与革变。
☆ 嘉定,古称“疁城”,今属上海市嘉定区。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1218年1月7日),嘉定建县的申请正式获准,以年号为名。本书出版之时恰逢嘉定建县800周年,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
☆ 北京大学历史系赵世瑜教授、上海市嘉定地方史专家陶继明作序推荐,复旦大学历史系冯贤亮教授、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周绚隆联合推荐。
◎内容简介
侯氏家族是嘉定明代中叶至明末的名门望族,忠烈之门。侯氏起始于一户普通的耕读人家,以读书科举起家,终达“一门三进士”的辉煌。“第一等人”,是侯氏家族中的首位进士侯尧封的人生追求和宏大理想,后来成为侯氏的家训。《第一等人:一个江南家族的兴衰浮沉》以侯氏家族的侯峒曾为中心人物,广泛搜罗前人未用、少用的史料,试图还原一段尘封的真实历史,用鲜活、珍贵的细节消解由来已久的模式化人物形象。时代的更迭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也碰撞出无数令人唏嘘的细节,让今人感同身受。通过这个故事,读者也可以具象地窥见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生活。
◎ 名人推荐
之所以说本书适合于大众阅读,并不是说本书没有学术性,因为作者毕竟受过专业训练,利用了大量文献,比如地方志、侯峒曾的文集,等等……根据这些原始材料,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发挥。这种叙事风格很类似朱东润先生的传记文学,读过《张居正大传》和《陈子龙及其时代》的读者一定熟悉这种传统。
——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全书尽管写了侯氏家族的兴衰,涉及侯氏家族中许多人物的荣辱浮沉,但落笔以侯峒曾、侯岐曾兄弟为轴心,主从分明,不蔓不枝;此书的语言和文风有欧化的印痕,明显受到海外汉学家史景迁的影响,将严谨与通俗相结合,辅以合理的推理和想象,注重文学性、故事性,注意打捞历史深处那些令人忽视的细节;作品巧妙地模糊了历史与文学的边界,将两者结合得恰到好处,使严肃而沉重的题材鲜活起来,读之觉得生动、细腻,有很强的可读性……
——陶继明(上海市嘉定地方史专家)
《第一等人》这四个字其实是让我有点排斥的,但我还是屈服在封面设计上了,几番犹豫之后,决定读一下序再说,然后我就发现自己果然是望文生义了。 宋老师(达者为师)的写作手法阅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晦涩难懂,起初还有一些顾虑,毕竟这是一部偏向于正统的历史类书籍,又是以家族...
评分原文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547616 澎湃新闻记者 钟源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侯氏家族是嘉定明代中叶至明末的名门望族,起始于一户普通的耕读人家,以读书科举起家,终达“一门三进士”的辉煌。“不愿汝辈它日为第一等官,但愿为第一等人”...
评分有些朋友问我,为什么写这样一本书,我大多回答,是因为爱好。大学时学文,研究生学史,是那股对文史的兴奋劲儿让我有决心挑战这个巨大工程。虽然人不在学术圈,也想对过去的所学有个交代,同时从另一个视角去解读历史,让历史有可读性和学术性。 用“区域社会史”视角写江南家...
评分原文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547616 澎湃新闻记者 钟源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侯氏家族是嘉定明代中叶至明末的名门望族,起始于一户普通的耕读人家,以读书科举起家,终达“一门三进士”的辉煌。“不愿汝辈它日为第一等官,但愿为第一等人”...
评分《第一等人》出版了,媳妇儿写的书,为她高兴,到现在都没给她道喜,哪怕是竖起大拇指点赞。生活的琐事太多,工作、家庭、老人和孩子,忙得团团转,很想说一句:老婆,辛苦了,替你高兴!想想这几年,一个结束北漂来到青岛的女孩,一个回归家庭的女人,一个生娃带娃的猫妈,一...
早期读得太快,后来急转直下,战事告急,又来不及慢,最后撞见一句「浪抛二十二年春」,突然觉得自己懂了这一刻。
评分买来以后第一时间读了,文笔细腻优美,可读性非常高,史料征引很宏富,希望能有更多科班出身的历史学者写这样的普及读物。只不过略有瑕疵的是,作者对明代政治制度似乎不那么熟悉,涉及之处,小的纰漏时见。
评分写法比较生动,但一些时间和历史细节有问题。
评分素材收集广泛,这样一本书,不广泛阅读广泛参考书很难写成的。 甲申之变,向来有天崩地解之说。明朝灭亡实在是过于突然,以至于江南文人几乎难以有时间反应。满清入关后,天下传檄而定。如果不是剃发令的颁发,江南文人估计不会有那么强烈的反应。 对这些文人来说,亡国无非是痛哭一场,尚可忍气吞声,亡了中华两三千年之衣冠文化则难以接受。 侯家一门忠烈,虽然不算是彻底地忠于大明,但绝对是忠于华夏。至于最后全家几乎被满清灭门,只能说是明清易代的一个缩影。 除掉侯家一门,最尊敬的还是夏完淳。以身殉国时年仅十七岁。如果不死,以其才华绝对是绝冠明清。 每每读晚明史,不禁怅然若失。
评分“不愿汝辈它日为第一等官,但愿为第一等人。”时代的更迭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也碰撞出无数令人唏嘘的细节。一部壮烈恢弘的家族史诗,试图还原一段明末清初的历史真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