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維規,1957年齣生於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係本科畢業留校任教,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係中德聯閤培養研究生。1986年至2006年在德國學習和工作, 獲哲學博士學位和德國教授學位,先後在多所德國大學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2006年至今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文藝學研究中心研究員。2012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從事中西比較詩學、比較文學、概念史、文學社會學、海外漢學研究。德文專著五部,中文專著四部,英文專著、編著各一部,中文編著五種,譯作四部(中譯德,德譯中),論文百餘篇。
與所有史論一樣,概念史也需要假設,沒有假設便無論點可言。真正的概念史從來不隻是概念的曆史。根究概念嬗變而外,更在於提煉曆史語義的內在結構;除瞭透過語境來理解文本,更重要的是考證和解析那些富有“整閤力”的特定概念。這就是本書取名《概念的曆史分量》的用意所在。概念史的主要特色之一,就是挖掘那些棄之則無法經驗的概念,或曰不可替代的基本概念(科塞雷剋語)。
近代以降,中國不斷努力翻譯介紹一種截然不同的、西方的知識文化體係,並試圖把西方的科學文化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結閤起來。現代漢語的很多重要詞匯和概念,均産生於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初。本書對中國近現代史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即“大概念”的探究,例如對近現代中國“文明”“文化”觀的探討,對“民族”及相關核心概念的通考,對“經濟”譯名的溯源,對“知識分子”概念的辨析……都試圖用“概念史”方法進行詳實的知識考古,以結構性的目光來理解近代曆史演進的內在脈絡。
最近幾年,總有朋友在不同場閤問起我的概念史研究近況。我說自己還在不斷打磨和拓展過去的研究。如今,經過三年的時間,這項工作基本完成。麵對眼前這部即將付梓的書稿,撫今追昔,感懷良多。如此錶達此刻的心情,絕無渲染誇飾之意。屈指算來,從我最初從事概念史研究到現在,...
評分最近幾年,總有朋友在不同場閤問起我的概念史研究近況。我說自己還在不斷打磨和拓展過去的研究。如今,經過三年的時間,這項工作基本完成。麵對眼前這部即將付梓的書稿,撫今追昔,感懷良多。如此錶達此刻的心情,絕無渲染誇飾之意。屈指算來,從我最初從事概念史研究到現在,...
評分最近幾年,總有朋友在不同場閤問起我的概念史研究近況。我說自己還在不斷打磨和拓展過去的研究。如今,經過三年的時間,這項工作基本完成。麵對眼前這部即將付梓的書稿,撫今追昔,感懷良多。如此錶達此刻的心情,絕無渲染誇飾之意。屈指算來,從我最初從事概念史研究到現在,...
評分最近幾年,總有朋友在不同場閤問起我的概念史研究近況。我說自己還在不斷打磨和拓展過去的研究。如今,經過三年的時間,這項工作基本完成。麵對眼前這部即將付梓的書稿,撫今追昔,感懷良多。如此錶達此刻的心情,絕無渲染誇飾之意。屈指算來,從我最初從事概念史研究到現在,...
評分最近幾年,總有朋友在不同場閤問起我的概念史研究近況。我說自己還在不斷打磨和拓展過去的研究。如今,經過三年的時間,這項工作基本完成。麵對眼前這部即將付梓的書稿,撫今追昔,感懷良多。如此錶達此刻的心情,絕無渲染誇飾之意。屈指算來,從我最初從事概念史研究到現在,...
大抵感覺,新的概念語義在集中爆發的19、20世紀中,始終呼應著政治經濟的嬗變而變動不居,故而對於特定概念的係統研究,必須要有超脫概念本身的視野和意識,主動涉及自朝堂至街頭的整體時代層麵;多元的史料是概念史研究的基本依托,也是接近曆史本真的根本手段之一(史料的整體運用能力同樣重要)。方老師既一脈相承於德國概念史方法論,又在此基礎上把握瞭中西翔實史料,勾勒齣瞭多條較清晰的概念演進脈絡。但材料翔實也帶來說理不夠的問題,使得讀者不得不與其他研究互證。最後,一如數據庫研究可能存在的通病,“庫外”盲區帶來的論證誤差又會使得研究結論如履薄冰(本書竟未涉及四大報等重要史料,幾使部份群體陷入失語狀態)。
评分大抵感覺,新的概念語義在集中爆發的19、20世紀中,始終呼應著政治經濟的嬗變而變動不居,故而對於特定概念的係統研究,必須要有超脫概念本身的視野和意識,主動涉及自朝堂至街頭的整體時代層麵;多元的史料是概念史研究的基本依托,也是接近曆史本真的根本手段之一(史料的整體運用能力同樣重要)。方老師既一脈相承於德國概念史方法論,又在此基礎上把握瞭中西翔實史料,勾勒齣瞭多條較清晰的概念演進脈絡。但材料翔實也帶來說理不夠的問題,使得讀者不得不與其他研究互證。最後,一如數據庫研究可能存在的通病,“庫外”盲區帶來的論證誤差又會使得研究結論如履薄冰(本書竟未涉及四大報等重要史料,幾使部份群體陷入失語狀態)。
评分概念史的問題延續瞭計量史統計的問題,同金觀濤、劉青峰在觀念史犯的問題一樣,妄圖通過統計來追尋曆史概念的趨嚮,隨意舉一例,期刊資料僅列十項,民國四大報《申》《晨》《大公》《新聞》俱無,有《新民叢報》而無《民報》,雖說以辭典為主,然近代史的基本史料缺席、語境義的缺失讓人咋舌。另外即使文獻堆積像模像樣,但預設論證不敢苟同,假如一條論證途徑被證明,其他途徑亦通則成,若有企圖的證明想法,排比資料,則或可商。全文讀之,最後一章說明intellectual不等於知識分子最佳:民粹主義和反智主義形成瞭“受過教育的人”的知識分子概念,左派路綫形成的“沒有真實智識”的知識分子概念,自由主義的知識分子概念;我們的知識分子概念不是來源於法國的戴高樂論薩特無罪的知識分子概念,而來源於俄國諸公流放西伯利亞的知識分子概念
评分材料豐富感覺方法還是有問題
评分力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