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多布里昂(1768~1848),法国作家。1768年9月4日生于圣马洛,1848年7月4日卒于巴黎。父亲是个没落贵族,靠做生意发财而购置了贡堡的地产。夏多布里昂的青少年时代常在这里度过。中学毕业后乘船去美洲探险。这次旅行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回国后由于参加了孔德亲王的侨民团而逃亡到布鲁塞尔和伦敦,在近8年的流亡中写出了《革命论》等著作 。1800年回到法国 ,1801年发表《基督教真谛》中的一章《阿达拉》,1802年,包括《阿达拉》和《勒内》在内的《基督教真谛》全文发表,大获成功。并为此受到拿破仑赏识,出任驻罗马使馆秘书,后因对处死昂吉安公爵感到愤慨,辞职去东方旅行。1814年发表《论波拿巴和波旁王室》,受到波旁王朝的重用,出任驻柏林、伦敦大使和外交部长 ,直至1830年七月革命后才结束政治生涯,自此闭门写作6卷巨著《墓外回忆录》。
发表于2024-12-25
阿达拉 勒内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1、在后殖民视角的审视下,《阿达拉》这篇小说简直是欧洲白人中心主义在物质暴力支持下无限制泛滥的样本,粗暴地自以为是而毫无自反性,自我感觉良好地赤裸歌颂物质与心灵的双重征服。而所谓野蛮人被塑造为比白人还白人的虔信者与牺牲者,这些圣徒的神话叙事,完全忽略了其转化...
评分1、在后殖民视角的审视下,《阿达拉》这篇小说简直是欧洲白人中心主义在物质暴力支持下无限制泛滥的样本,粗暴地自以为是而毫无自反性,自我感觉良好地赤裸歌颂物质与心灵的双重征服。而所谓野蛮人被塑造为比白人还白人的虔信者与牺牲者,这些圣徒的神话叙事,完全忽略了其转化...
评分我看的是戴望舒的版本。译笔很好,流畅易懂。 故事很简单。一个是老人的故事,还有一个是年轻人的。 我不能说这是部小说。它更像是诗。长篇的抒情写景,我缺乏耐心读。但是偶尔读上一段,你不得不佩服戴望舒的译笔,毕竟是诗人啊。 夏多布里昂,浪子,旅者,情圣。
评分1、在后殖民视角的审视下,《阿达拉》这篇小说简直是欧洲白人中心主义在物质暴力支持下无限制泛滥的样本,粗暴地自以为是而毫无自反性,自我感觉良好地赤裸歌颂物质与心灵的双重征服。而所谓野蛮人被塑造为比白人还白人的虔信者与牺牲者,这些圣徒的神话叙事,完全忽略了其转化...
评分2009年 呼啦呼啦的吹过来了 飞机掠过天空,干净的白,透彻的蓝 像是锦上的白花 多耀眼 有很多个故事上演了 关于时间 巧合 对的 错的 我们都一样 一场战争里,都赢了什么 我们的眼泪 都感动了谁 有时候 际遇的证量像是黑洞 咬噬着我们的纯洁 彼时 我们...
图书标签: 夏多布里昂 法国 外国文学 法国文学 小说 浪漫主义 翻译 外国文学出版社老书
《阿达拉》和《勒内》是法国浪漫主义先驱夏多布里昂的两部传世名作。其中《阿达拉》被誉为法国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勒内》里的主人公勒内则成为“世纪病”忧郁的代名词。 《阿达拉》故事发生在北美未开化的森林区。阿达拉是一个印第安部落酋长的女儿,自幼发下终生不嫁的毒誓,却最终抵挡不住爱情,将被俘的敌对部落青年沙克达斯从死亡威胁下救出,一起逃亡。阿达拉最后毁于激情与誓言的冲突之中。《勒内》的主人公勒内自幼失去亲情,与姐姐阿梅利相依为命。阿梅利却在姐弟之间产生了非分的情感,无以自拔,最后走进修道院,在修行与祭献中熬过一生。
夏多布里昂的文字太美了,勃兰兑斯称赞道:“在《阿达拉》里感情仍然像温泉一样地涌出,它的浪花仍然灼热炙人。”勃兰兑斯看出了卢梭和歌德对夏多布里昂的影响——“无法压抑的感情的迸发”、“作为陪衬的景物也别具一格”,但是欧洲人的视角所限,没有看出伏尔泰时代所遗留下的乐观的殖民者的我者心态作祟,即使是一个离散在外的欧洲作家,也仍会将我者文化之下的宗教和心态转化到他者之中,他能体会到美洲自然的“自然”、真实与美丽,却不能进入他者。他没有一种在他人的文化和状况中的同感,因而也就无法通达。唉,但是他的故事实在是太美了,读之,“北美土著们”(概而称之)的部落名字仿佛只是一个所指,常常让人忘记这种居于作品背后的殖民关系,而变成了纯粹欧洲世界的故事。
评分我实在是不喜欢这么浪漫抒情的作品啊
评分前面故事描述不错,后面剧情就很糊涂,很乱
评分终于知道为什么普希金也想成为夏多布里昂!
评分前面故事描述不错,后面剧情就很糊涂,很乱
阿达拉 勒内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