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小说家、诗人、散文家和翻译家,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宗师,启发了英国、美国以及他所处的拉丁美洲一整代作家。代表作品有《虚构集》《阿莱夫》《小径分岔的花园》等。
发表于2025-04-10
博尔赫斯:最后的访谈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博尔赫斯的访谈,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太谦逊了!如此博学,文学成就如此之高,却又如此谦卑随和,一点大师的架子和脾气都没有。像个慈祥的老爷爷,每个问题都会认认真真回答,开玩笑时也会让你知道他在开玩笑,免得对方当真。 这本访谈录的第一篇,就是一个叫理查德·伯金的美...
评分博尔赫斯的访谈,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太谦逊了!如此博学,文学成就如此之高,却又如此谦卑随和,一点大师的架子和脾气都没有。像个慈祥的老爷爷,每个问题都会认认真真回答,开玩笑时也会让你知道他在开玩笑,免得对方当真。 这本访谈录的第一篇,就是一个叫理查德·伯金的美...
评分坦诚、谦逊、沉迷哲学和意象,所以所作所为总是充满着一种神秘超脱的风度,讲究逻辑,追求“纯粹”。这是看完本书后我对博尔赫斯的印象。 虽然,可能是因为他研究哲学和古英语的缘故,我总是会生出一种“这个人其实有种圣人般的冷漠”的印象。 访谈看起来很快,也并没有什么很...
评分图书标签: 博尔赫斯 访谈 谈话录 拉美文学 阿根廷 文学 外国文学 非虚构
本书收录了博尔赫斯在哈佛大学任职期间与理查德·伯金所作的著名访谈,他曾说,"理查德·伯金让我重新认识自己。"访谈中,他给出了针对自己和他人的文学作品的真知灼见,并谈到了现在常常为人忽略的诸多政治主张。而辞世前几日,博尔赫斯和好友莱库比曾进行过一次私密的访谈,涉及他的生活、爱以及对自己作品和国家的种种思考,也是真正意义上"最后的访谈"。这几次贯穿博尔赫斯写作生涯的访谈,为读者了解这位20世纪最著名的文化巨擘打开窗口。
深入了解博尔赫斯的作品会发现,它背后那个从世界文学和哲学中广泛摄取养分的人,同时有着否认自身见多识广的谦逊品格。这是一次相当私人的馈飨。通过这些访谈,博尔赫斯似乎在告诉我们,访谈本身就是一个自知的时刻,一个悬停在时间长河中的时刻。--《纽约时报》
博尔赫斯 x 理查德·伯金
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时,我与理查德·伯金有过很多次愉快的交谈。事实上是自我坦白,坦白的程度更甚于那些我在孤独中怀着过度的忧虑和戒备写下的文字。沃尔特·惠特曼曾说:"连我自己对我真正的生活都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理查德·伯金让我重新认识自己。
博尔赫斯 x 《巧妙的回避》
与博尔赫斯面对面交谈,就是要沿着一座由他过往经历和情感体验构成的迷宫去追踪他。我们会见到各种各样绘着千奇百怪图案的围墙,它们可能是线索,也可能只是迷惑人的岔路。我们不能指望每次找到的都是同一个博尔赫斯。那里不仅仅只有一个博尔赫斯,而是许多个。
博尔赫斯 x 格洛丽亚·洛佩斯·莱库韦
失明之前,博尔赫斯最后能看到的颜色是黄色,而他生来第一眼看见的颜色就是虎皮的金黄。他曾说失明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却又坦白:如果还能看见,他不会离开屋子半步,他会待在屋里读手边满满的书。
人类文明或许是先有诗人而后才有哲学家,而博尔赫斯的诗学却似乎一反常态地发轫自哲学,他首先是对父亲那番对人存于世的言论产生了形而上的思考,之后才用文学表现这种“对宇宙本身的惊异感”;和很多作家(包括上一册的海明威)一样,博尔赫斯也是从小笃定除了成为作家,不可能存在另一种可能的命运允许自己去经历,不做诗人,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最后一篇访谈所遇到的已经是那位行将就木的博尔赫斯(“我们不能指望每次找到的都是同一个博尔赫斯”),他像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失明老人,和采访者谈论着西装衬衫和领带的颜色以及收费与否的问题,其作为一个人而不仅仅是作家的形象变得更鲜活了些。
评分睿智谦虚,带些幽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跟采访者有很好的互动~像是朋友聊天一样的访谈
评分他谦卑是因为清醒。去故宫,排大龙,缩着胳膊看完了这本书,记了52条笔记。
评分不是书不好,博尔赫斯的学识和善谈足以让访谈本身足够有趣,有很多对于自己作品的看法和解读,提到的诗作也有好几篇。但是这本里很多观点和语录在别的作品中,比如《博尔赫斯谈话录》《巴黎评论》中都能找到类似的谈话,如果这样就出一本书这出书的成本也太低了,希望博尔赫斯不要像很多作家一样被过度消费。
评分最后的访谈第二册。比起第一册的海明威,博尔赫斯完全不同。他较少谈及写作,更多的是谈论阅读;他非常健谈,把和采访者的交谈看作是幸运,所以有些对话甚至显得他话痨;他的访谈和他的创作完全是两种风格,是不是笔下太俭省,所以交谈才会如此丰富。总之,博尔赫斯不像是一个作家在接受访谈,更多的像南美老翁在聊图书馆的事。三篇访谈,第一篇最长,但还属最后一篇最好。
博尔赫斯:最后的访谈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