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利斯•巴恩斯通(Willis Barnstone),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生于缅因州刘易斯顿,先后就读于鲍都因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退休前为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教授。曾于1975–1976年执教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1984–1985年作为富布莱特教授执教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出版著作四十余种,曾获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奖、古根海姆基金会奖修金,两次获普利策奖提名。
西川,诗人、散文和随笔作家、翻译家,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文学教授。曾短期任教于美国纽约大学东亚系(2007)、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写作系(2009)。出版有六部诗集、两部随笔集、两部评著、一部诗剧。此外还译有庞德、博尔赫斯、米沃什、盖瑞•施奈德等人的作品。曾获上海《东方早报》“文化中国十年人物大奖(2001-2011)”等。其诗歌和随笔被收入多种选本并被广泛译介,发表于二十多个国家的报刊杂志。纽约新方向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英译《蚊子志:西川诗选》,该书入围2013年度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并获该年度美国卢西恩•斯泰克亚洲翻译奖。
发表于2025-02-24
博尔赫斯谈话录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另一世界里的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八十忆旧》阅读笔记 (美)威利斯.巴恩斯通■编 (中)西川■译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作家、翻译家。 历时四天,我终于读完了《博尔赫斯八十忆旧》这本二百多页的书,遗憾地发现,书中有十余处错误,虽无伤大雅...
评分唯我论的错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这版《博尔赫斯谈话录》后面谈到了唯我论,文中说到唯我论人们都对其批评,但没有展开讲。我想唯我论的不受欢迎有两个原因,从宗教上来说它否定了上帝的存在,从价值观方面来说我死了什么都没有了,而不是我死了有你活着,或者你死了有我活着...
评分2014年从书店里买回这本书,一直没有看过,因为谈话录在我看来就像鲁豫有约一样,即便访谈对象是从高中粉到现在的博尔赫斯,即便是在1980年代的纽约,mit,哥大,印第安纳大学。阅读它的契机是这周二的晚上梦见博尔赫斯,可惜不是他一贯的绅士派头,更像一个狂热的geek,我看见...
评分人有时候总是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情,反之亦然。 没有搜寻到以前的笔记,然而书页上从头到尾都是我的影子。难道我一直在梦境中么?一本神秘的书。 p8 一个诗人应当把所有的东西,甚至包括不幸,视为对他的馈赠。 p16 超越时间(也许在中国,我能够经常遇见) p11 至于地...
评分图书标签: 博尔赫斯 外国文学 访谈 谈话录 文学 拉美文学 随笔 阿根廷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1986),享誉世界的阿根廷诗人、作家、翻译家。西语美洲文学之父,创作风格深邃、博学,独树一帜,尤以融现实于虚构而臻于神秘的迷宫式构思著称,对世界当代文学创作及文艺批评均有重大影响。
1976年, 博尔赫斯在印第安纳大学参加了一系列有关他的生平与创作的对话活动。1980年春,他作为帕登教授重返印第安纳,度过了一个月的时光。他还访问了芝加哥、纽约和波士顿,一路上边走边谈。本书为这两次美国之行中接受访谈的记录结集,共十一篇对话,涉及博尔赫斯对时代、宗教、哲学、文学和写作的诸多观点。
博尔赫斯的性格与谈吐,至少同他的作品一样意味深长,富于机智。在生命的最后几十年,他游走四方,口授诗歌、寓言和故事。在旅行和闲谈中,他发展出一种特殊的口头文学。博尔赫斯作品中无处不在的主题,耄耋之年炉火纯青的思想,交织闪耀在这十一篇谈话中,使人得以一窥这位文学巨擘的心灵堂奥。
本书为博尔赫斯、巴恩斯通、西川三位诗人一次跨越时空和语言的诗艺合作。西川自1980年代开始译介博尔赫斯,二十年后重校精译,修订新版。编者巴恩斯通三十年后新作“后记”,重新评价博尔赫斯的文学遗产。
博尔赫斯谈博尔赫斯,后者在时间的涤荡下已然成为了一个图腾、一个符号,即我们读者经由其打破文学体裁边界的创作大谱系管窥蠡测的作家博尔赫斯,而前者岁至耄耋,反而回归了博尔赫斯作为人本身的意义之上,在被问起自己曾经所写与所说的文字与言论,他疑惑地反诘“这话是我说的吗?”这种自相矛盾恰好为其人其言提供更多开放的解读路径并予之以一种蕴神秘繁复于通俗简洁当中的奇妙特质,“我不知道是谁写下了这些,博尔赫斯还是我”;除了谈论博尔赫斯,也说起读过六遍的《神曲》与挚爱的十四行诗,谈及哲人赫拉克利特、叔本华、斯宾诺莎以及诗人爱伦坡、惠特曼、迪金森,每一次谈话都遍布关于诗歌和语言、时间和死亡、梦和艺术、生活和意义的充溢着诗性与哲学性并行不悖的求索与推原,神被我们创造,怎能不对那不可多得的置身时间之外的体验汲汲以求?
评分不行,一本七夜已经是饱和了,我还是去看他的小说吧,毕竟博尔赫斯贯古通今,失明后更是通感如有神,对自己的思维控制起来毫不费力,缰绳在手,我这种容易被感染到脑干的读者撒开了野马后,很容易发现博尔赫斯没有草原,人家的马能跑在云端,我不能,我非要跟着跑会摔的很惨。
评分一个月来在清晨和夜间断断续续地读完,合上书本又仿佛从来未曾读过。也许我根本没有读懂,充其量只读懂十分之一,却已感觉受益匪浅。似乎学到了什么,但又无从说起。正如博尔赫斯所言,重要的是感受,而不是理解。“那些听过或者读过他的人们,终其一生都将被他影响。”
评分听博尔赫斯一席谈,满满尽是赤子之心,反复表示抱歉,自嘲头脑枯竭、自比拙劣诗人,甚至觉得自己向人推荐书籍都不够格,没有美学观点、不会写长篇小说,自己写的不好,要走街串巷收回卖出的书,谦逊是一个原因,深感他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对诗歌对文学的爱,才会自觉才疏学浅,不能与杰作比肩,好比知道的越多越明白自己无知;更重要的还在于他相信诗歌有其自身的灵性,是“从自己的记忆中誊抄出诗篇”,他认为有另外一个自己在创作,以至于变成白纸黑字后感觉不是自己写的,这种抽离感常人亦有,但他则重到写了《博尔赫斯与我》,就是这种内省姿态,加之眼疾,更令他随着岁月日益充盈着睿智而独到的艺术见解。
评分博尔赫斯谈博尔赫斯,后者在时间的涤荡下已然成为了一个图腾、一个符号,即我们读者经由其打破文学体裁边界的创作大谱系管窥蠡测的作家博尔赫斯,而前者岁至耄耋,反而回归了博尔赫斯作为人本身的意义之上,在被问起自己曾经所写与所说的文字与言论,他疑惑地反诘“这话是我说的吗?”这种自相矛盾恰好为其人其言提供更多开放的解读路径并予之以一种蕴神秘繁复于通俗简洁当中的奇妙特质,“我不知道是谁写下了这些,博尔赫斯还是我”;除了谈论博尔赫斯,也说起读过六遍的《神曲》与挚爱的十四行诗,谈及哲人赫拉克利特、叔本华、斯宾诺莎以及诗人爱伦坡、惠特曼、迪金森,每一次谈话都遍布关于诗歌和语言、时间和死亡、梦和艺术、生活和意义的充溢着诗性与哲学性并行不悖的求索与推原,神被我们创造,怎能不对那不可多得的置身时间之外的体验汲汲以求?
博尔赫斯谈话录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