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1882.1.25-1941.3.28) 是一位英国女作家和女权主义者。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夫是伦敦文学界的一个象征。出生于伦敦的伍尔夫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在结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在1895年,她的母亲去世之后,她也遭遇了第一次的精神崩溃。后来她在自传《片刻的存在》(Momen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内萨·贝尔(Vanessa Bell)曾遭受其后母儿子(无血缘关系)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在1904年她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编辑和文学批评家)去世之后,她和瓦内萨迁居到了布卢姆斯伯里(BloomsBury)。
她在1905年开始以写作作为职业。刚开始是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写作。在1912年她和雷纳德·伍尔夫结婚,她丈夫是一位公务员、政治理论家。她的第一部小说《The Voyage Out》在1915年出版。
普遍认为伍尔夫是引导现代主义潮流的先锋;她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和同时也是现代主义者。她大大地革新了英语语言。她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里的潜意识。有人在一篇评论里讲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造性至今仍然产生很大的影响。
《弗勒希——一条狗的传记》,顾名思义,小说的主角是一条叫弗勒希的狗。但这是一条很有来头的狗,他的主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传奇女子,《葡萄牙人十四行诗》作者布朗宁夫人。弗勒希出身后不久,就由米特福德小姐送给了当时的巴雷特小姐即后来的布朗宁夫人,从相互抵触到形影不离,从遭歹徒“绑架”到跟随夫人与布朗宁先生私奔意大利,最后“寿终正寝”。作者以简洁幽默的笔法,借着给狗立传,从侧面描写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女诗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她的性格,她与诗人布朗宁不平凡的爱情,他俩秘密结婚后私奔,在阳光国度意大利度过的愉快的婚姻生活。同时,作者还以狗的视角,反映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作者的女权主义思想等,给这部小品似的作品,增添了令人回味的思想深度。
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由于女性主义批评的兴盛和后现代主义重审现代主义之潮流的泛起,弗吉尼亚•伍尔芙大概是世界范围内最受关注的经典作家。她的每部作品,甚至包括书信和日记,都成为评论家和研究者的精华文本,围绕它们衍生而出的论文和专著浩如烟海。当时还在学校读书的...
评分从很大程度上来讲,狗是人类的好伙伴,这其中不乏感人故事。日本的忠犬八公就是一个例子。前不久还在网络上看到一个新闻,讲的是一只小狗在被现任主人捡回来的地方每日守候了好几年,据现在的主人介绍可能是在等待原来的主人,也许对这只小狗而言,它的等待只是为了得到一个确...
评分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由于女性主义批评的兴盛和后现代主义重审现代主义之潮流的泛起,弗吉尼亚•伍尔芙大概是世界范围内最受关注的经典作家。她的每部作品,甚至包括书信和日记,都成为评论家和研究者的精华文本,围绕它们衍生而出的论文和专著浩如烟海。当时还在学校读书的...
评分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意识流小说的大师。当得知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伍尔夫文集中有一本别开生面的《弗勒希——一条狗的传记》,笔者立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像当年我听到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徜徉在乐曲所描绘的田野牧场、小溪丛林间,不由惊叹金刚怒目、敢于扼住命运...
评分《阿弗小传》,弗吉尼亚•伍尔芙一改严肃的现代女权主义意识流写法,用狗狗的视角和感触去讲述自己一生陪伴主人——维多利亚时代女诗人勃朗宁夫人的道路。其中,有欢喜,有悲伤,有惊恐,有安详,而这一切的一切,都通过弗吉尼亚优美的文字展现出来,令人陶醉。 被誉为二十...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昨天十一点读到一点读完。书不厚,但是可以挖掘的东西太多了,如别人所言,性灵的书。我们通过动物的世界反观自身,猜测过去。
评分如果行距不排那么开,我感觉会更好一点。 第一章有些生硬,为什么要那样开头呢?
评分写得太好了……伍尔芙特有的细腻和华丽令我彻底折服,并且这本书是如此生动,把一个狗的内心世界写活了!翻译也很棒,译者自己做的注释认真细致,也超级耐读。再加上一流的装帧,译文出的这套伍尔芙文集水平真是太高了!!
评分一条狗的意识流,读起来挺好玩的.
评分既然主角是一条狗,如果以狗为第一人称来写怎么样?人与人尚且无法顺利沟通,何况是人和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