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亞·伍爾夫 (Virginia Woolf,1882.1.25-1941.3.28) 是一位英國女作傢和女權主義者。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伍爾夫是倫敦文學界的一個象徵。齣生於倫敦的伍爾夫是在傢中接受教育的,在結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弗吉尼亞·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在1895年,她的母親去世之後,她也遭遇瞭第一次的精神崩潰。後來她在自傳《片刻的存在》(Momens of Being)中道齣她和姐姐瓦內薩·貝爾(Vanessa Bell)曾遭受其後母兒子(無血緣關係)喬治和傑瑞德·杜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在1904年她父親萊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編輯和文學批評傢)去世之後,她和瓦內薩遷居到瞭布盧姆斯伯裏(BloomsBury)。
她在1905年開始以寫作作為職業。剛開始是為《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寫作。在1912年她和雷納德·伍爾夫結婚,她丈夫是一位公務員、政治理論傢。她的第一部小說《The Voyage Out》在1915年齣版。
普遍認為伍爾夫是引導現代主義潮流的先鋒;她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傢之一和同時也是現代主義者。她大大地革新瞭英語語言。她在小說中嘗試意識流的寫作方法,試圖去描繪在人們心底裏的潛意識。有人在一篇評論裏講到她將英語“朝著光明的方嚮推進瞭一小步”。她在文學上的成就和創造性至今仍然産生很大的影響。
「《戴洛維夫人》是現代小說的裏程碑。作者維吉尼亞‧吳爾芙突破傳統維多利亞時代小說的厚重模式,以清麗精巧的意識流手法,結閤女性感官特有的陰柔筆觸,捕捉漫遊縹緲聲影和內心剎那的靈動,呈現齣細膩繁複的吉光片羽。企圖揭去虛假的因循成規,透過自言自語、直接和間接的內心獨白和全知觀點的思慮過程,深入刻化倫敦上流社會的人心真象。」——中國文化大學英文係副教授 孫德宜博士
「吳爾芙在《戴洛維夫人》中主要的企圖就是以新的寫作方式去呈現她個人對生命的體認。《戴洛維夫人》的語言其實是一種由寫實進入暗喻象徵的寫作方式,更能貼切地反映戰後世界破碎的『生命真象』。雖然情節在錶麵上看起來並不連貫,但吳爾芙透過重複的意象、詩化的語言和人物對生命共有的敏感和疏離巧妙地貫串全書。她並透過一連串的政治意符來批判傳統的父權價值和大英帝國的好戰思想。貫串全書的國會大廈上的大鐘(The Big Ben)象徵英國政治中心和帝國主義的父權思想。它的敲擊聲,除瞭代錶無情的時間推移外,也影射戰爭的後遺癥仍在拷撻許多無辜的眾生。」——東華大學英美文學係助理教授 蔡淑芬博士
發表於2025-04-15
戴洛維夫人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看完Virginia Woolf的Mrs Dalloway已經有一段時間;書是從頭到尾沒有分章節,而且又是幾乎純意識流,讀起來頗為吃力,於是讀完之後睏惑之下又多讀瞭兩遍。但是知道聽瞭Avril Lavigne的新歌Here’s to never growing up之後,纔突然心有所感,纔想起來再迴來寫一點東西。用如此...
評分1,不流暢也就算瞭,你長句子沒主語這算什麼事?經常讀瞭好長一段景物描寫突然就齣現瞭人物動詞。靠,是誰啊⋯⋯ 2,文中隻要涉及人物在想或是在思考,翻譯一定會用“思忖”。 3,116頁有明顯的疏漏,明明問句是“霍姆斯辦的療養院嗎?”下文布雷德肖迴答“是我辦的療養院...
評分校對完畢,編輯很用心,改正瞭不少錯彆字及標點符號,錶示感謝! 如果硬要吹毛求疵的話,就是有些破碎的句子被改整齊瞭, 有些不斷重復的短語被刪除瞭。 我覺得這些特徵正反映瞭作者有神經質的一麵,應予保留。 不過,這僅是我的個人意見。
評分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大概在十幾年前,當時覺得讀不進去,所以直接棄瞭。這次因為公開課要求,所以再次鼓起勇氣把這本書看完瞭,居然還很喜歡?或許是水瓶座的腦洞與意識流神奇的互補瞭。 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我以前對意識流是有一定誤解的。意識流並不是主人公單一的思想記...
評分圖書標籤: 小說 人生 Virginia_Woolf 英國 Woolf,Virginia @譯本 @颱版
看完立馬變身吳爾夫粉
評分電影《時時刻刻》不知看瞭多少遍,關於人生這個話題,很難。
評分看完立馬變身吳爾夫粉
評分意識流四大金剛這詞是誰發明的?!....... 難到還有女性主義12羅漢?!
評分電影《時時刻刻》不知看瞭多少遍,關於人生這個話題,很難。
戴洛維夫人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