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蒙托夫 | 作者
普希金后俄国又一伟大诗人,别林斯基誉其为“民族诗人”
生于莫斯科,自幼受到良好教育,通晓多门外语,绘画天分奇高
考入莫斯科大学,后转入圣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
因悼念普希金的《诗人之死》,名声大噪,后被当局多次流放
27岁时,因病移居疗养院,与退伍 少校决斗而死
生前仅出版唯一一部诗集和长篇小说《多余的人》(曾名《当代英雄》)
一生经历与笔下的毕巧林,出奇相似。
————————————————————————————
力冈 | 译者
原名王桂荣,俄苏文学翻译家
毕业于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俄语专业,后分配至安徽师范大学任教
在生命最后20年里,翻译了近700万字的俄苏文学作品
代表译作:
《静静的顿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日瓦戈医生》
《白轮船》《多余的人》《猎人笔记》等
————————————————————————————
余振 | 书中黑页诗歌翻译者
原名李毓珍,俄苏文学翻译家
代表译作:
《普希金长诗全集》《莱蒙托夫抒情诗全集》
发表于2025-02-25
多余的人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我一直觉得,没有任何媒介和理由产生的惺惺相惜最容易感动人。比起那些比较权利,外貌,瞻仰短暂的激情得来的光明的未来的爱情更值得鼓吹。 所以我真的很痛恨毕巧林,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得到一个姑娘,就偷走了贫苦的人的爱马。阻拦了人马之间...
评分我是一个多余的人。这么说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我大学读的是最无用的——哲学。并且,我晃荡了四年,在大学图书馆里别人看口译,看政治,我则趴在那里看东山魁夷的画册和荣格心理学。临近毕业,我也没找到工作,却莫名其妙开始上网,写博客。现在我工作三年了,干了三年老师的行...
评分 评分 评分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赠李白》 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无论日后如何和李白分庭抗礼,独占天下诗坛,当时,却只是李白的铁杆fans,“何日一杯酒,重与细论文”钱锺书先生注此诗云,李白杜...
图书标签: 莱蒙托夫 俄罗斯 苏俄文学 外国文学 小说 再版 歐美 果麦
内容简介:
他们彷徨、丧气、迷茫
他们受过良好教育,生活优裕
他们是一代年少有为,却对时代背景无力改变的年轻人
他们灵魂早衰,厌倦生活,对一切漠然
他们找不到活着的意义,觉得自己被时代所排斥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多余的人
毕巧林是个帅气多金的贵族军官,本有着大好前程,却过着空虚无聊的生活。先后遇到了王爷女儿贝拉,海边小城漂亮的走私女,老情人维拉,梅里公爵小姐,但因为他的心不可餍足,在不断找寻活着的意义中造成了自己和身边人的苦难和不幸。
————————————————————————————
编辑推荐:
渴求意义的人突然面对无意义的世界,首先表现出两种心态。
听 天由命地接受无意义:颓废。
慷慨激昂地反抗无意义:悲壮。
还有第三种心态:厌倦。 十九世纪俄国贵族精英知识分子,家有庄园与农奴,生活优裕受到良好教育。在高压统治下,社会意识初启蒙,他们空怀一腔热血,不满现实、渴望有所作为,却又屡屡碰壁无力改变阶级现状而变得痛苦、消沉、愤世嫉俗、蔑视一切生活道德规范。这种不肯接受又不肯反抗的厌倦情绪体现到俄国文学上,是一系列“多余的人”形象的出现。
总是在追求意义,却总是求而不得。他们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甚至是诚实正直的。所做的任何努力,带给别人的都是伤害。最终自己的灵魂也在这种深不可测的失落中渐渐被腐蚀掉,变得更加行尸走肉。
但这种厌生慕死的心理,似乎很贴近于当下的“小确丧”。每个时代都有这样“多余的人”,因为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以致于觉得自己被时代所排斥,是一个可有可不有的人。
上承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是不可绕过的一个“多余的人”形象,浓缩了俄国一整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莱蒙托夫《多余的人》,是俄国社会心理小说的开端之作,是一部游记,也是日记、爱情历险和忏悔录。
翻完的。大段的双重直接引语,非常不习惯。
评分买来才知道这是《当代英雄》改换了个名字……相当尴尬了
评分恐怖小说
评分冲原来当代英雄这个名字看的,总体无感。
评分我有两个我:一个活着就只是活着,另一个思量他评论他。——哪一个是多余的人呢?
多余的人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