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資本局
企業創業往往需要資本助推,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資本究竟是天使還是魔鬼?創始人如何駕馭資本、抓牢自己的控製權?
CASE 1
阿裏巴巴:股東三角戀
阿裏巴巴集團自從形成馬雲團隊與雅虎、軟銀三足鼎立的股東格局之後,馬雲便陷入瞭控製權旁落的潛在威脅之中。
那場引人矚目的“支付寶事件”,僅僅是馬雲與投資人雅虎、軟銀之間摩擦的一個片段。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之間的三方恩怨,從軟銀董事局主席孫正義決定給馬雲投資時就已經注定。
馬雲嚮來視孫正義為“資本恩人”,但是對於雅虎的入股,馬雲必定是追悔莫及。如果不是那場交易,馬雲絕不可能失去第一大股東地位,更不可能有控製權旁落的風險。但幸運的是,馬雲最終沒有讓資本奪走控製權。
評論 桃園三結義之劫 張立峰
CASE 2
雷士照明:股權連環局
中國商界,論及經曆的跌宕起伏,或許鮮有人能超越吳長江。他從明星企業雷士照明的創始人,最終齣局企業並成瞭領著14年刑期的戴罪之人。
而這期間,吳長江圍繞企業控製權爭奪的三起三落,注定成為中國創投領域的教科書式案例。
藉助資本的力量,吳長江完美地解決瞭創業股東之間的糾紛,之後,卻又陷入瞭一場資本“局中局”,可謂哀其不幸;而為瞭扳迴局麵,其又先後突破瞭規則底綫及法律底綫,可謂怒其不爭。一盤大好的棋局,被吳長江下成如此局麵,正所謂“成也性格,敗也性格”。
評論 雷士博弈的27個關鍵詞 張立峰
CASE 3
永樂電器:對賭的惡果
永樂電器之所以成為一個標誌性的案例,不僅僅是因為身為行業老三被行業老大吞並的轟動,更是中國商界第一個因創始人與資本方對賭失敗而失去企業的案例。
如果不是因為陳曉與摩根士丹利的對賭注定要輸,他絕不至於吞食將企業賣給黃光裕的苦果。陳曉,這位人稱“鐵算盤”的上海精明商人,最終沒能躲過這齣“資本劫”。
評論 對賭——傷人傷己的“雙刃劍” 黃嵩
CASE 4
中國動嚮:驚險的賭局
這是一個觀察企業如何贏得“融資對賭”的絕佳樣本,雙方之間的對賭博弈,其背後是財務投資者的種種利益考量。
同樣是私募融資,同樣是創始人與投資人之間的對賭,甚至對賭的資本方都同為摩根士丹利,但是中國動嚮與永樂電器的結局卻截然不同。相較於永樂電器創始人陳曉的慘淡收場,中國動嚮創始人陳義紅則笑到瞭最後。
評論 企業與資本的角色 桂曙光
CASE 5
人和商業:資本的暗箭
凡是從風險投資商處拿過資金的企業創業者,都不會不知道Term Sheet(投資條款清單)為何物。早年美國的VC/PE們用巨大損失與慘痛教訓換來的投資經驗,最終固化成瞭Term Sheet的係列標準條款,全方位地保障自己的投資利益。
人和商業這個案例的獨特之處在於,讓公眾見識瞭VC/PE在嚮企業投資時,對於自身的利益保障,嚴密到瞭何種程度——即使企業遭遇百年難見的金融危機流血上市,VC/PE也可以通過事先的協議條款確保自身投資收益,而創始人則必須付齣無償嚮對方齣讓股權的代價。
評論 “滴水不漏”的投資條款 桂曙光
CASE 6
蘇州大方:資本劫難
一場藉殼未果的資本交易,令蘇州大方及鄭州大方的創始人李榮生陷入長達三年的刑事官司,並喪失瞭企業控製權。復盤事件的前因後果,這完全是一場商業利益糾紛引發的災難。
雖然此案以檢方撤訴告終,李榮生重獲自由,但他的這段經曆所凸顯的多重意蘊,卻引人深思。一方麵,在資本睏局下,不熟悉資本市場遊戲規則的民營企業傢為求發展,不得不與各類貪婪的機構博弈,作齣種種無奈選擇。另一方麵,李榮生身上摺射齣瞭中國企業傢的典型性格:由於法律意識淡薄,在利益受損之後選擇以草莽方式維權,最終導緻多輸局麵。
評論一 貪婪、愚昧、欠周詳引發的案件 黃立衝
評論二 李榮生的逾矩與汪曉峰的失道 徐沫
CASE 7
華大基因:逆轉的創投格局
在此前的創投案例中,資本基本處於強勢一方,而創業者處於弱勢一方,因而規則更多由資本方主導。而隨著創業者對資本規則的熟悉以及資金供需環境的變化,創投雙方的強弱勢格局開始發生逆轉,華大即是典型案例之一。
PE投資華大基因一案,鮮活地摺射齣瞭這個行業的眾生相。在對明星項目的熱切追捧下,投資機構可以不惜拋棄本該有的嚴謹及風控手段,可以接受超高的估值,可以免去融資方需要提供的商業計劃書,甚至可以不做盡職調查,腦中隻剩下瞭搶籌、跟投、傍大款……總之投進去瞭就是勝利。行業之浮躁,赫然在目。
評論 退卻的潮水 梁斐
CASE 8
娃哈哈:非正義的勝利
曾經轟動一時、橫跨數年的“達娃事件”,在宗慶後的眼裏是“達能強購娃哈哈”,卻被外界視作“宗慶後攆走達能”。
在宗的主動爆料下,娃哈哈與法國達能之間那場曠日彌久的股權戰爭,在公眾視野之中拉開瞭帷幕。其實,與其說是達能與娃哈哈集團的矛盾,還不如說是達能與宗慶後個人的矛盾。
這場爭端雖說以宗慶後的“勝利”而告終,但是貫穿始終的是非、對錯、公理究竟如何,卻留在瞭每個關注者心中。其背後更加值得拷問的是,中國的市場環境、企業傢的契約精神及政府機構的公正。
評論 “閤而不謀”之下的雙輸 李壽雙
CASE 9
寶萬之爭:摺戟的市場化收購戰
2010年,在港股市場圍繞國美電器曾轟動之極的“陳黃之爭”,讓國內公眾首次見識瞭真正市場化的控製權爭奪戰。2015年,當外界預期姚振華與王石之間的“寶萬之爭”會成為A股首個市場化的控製權爭奪案例時,這場曆時三年的博弈,卻最終在外力的乾預下,以“野蠻人”寶能係減持退齣而告終。
“野蠻人”的爭議背後,是上自監管層下至公眾皆缺乏對控製權市場的統一認知,以及未有效認識到控製權市場的自由競爭,是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有效機製之一。
寶能係在舉牌萬科的過程中,幾乎用盡瞭所有市場流行的金融創新工具,通過高杠杆的方式撬動數以百億的資金,橫跨保險、銀行理財以及信托、證券、基金子公司等機構通道,輕易繞過瞭金融分業監管的諸多規則。
寶萬之爭豐富的輿論場景下,引發瞭資本圈、法律圈、媒體圈對公司治理製度、收購行為方式、資金組織方式的無數大討論,並最終加速催化瞭保險、資管新規的齣颱。
評論 三個維度評析寶萬之爭 張巍
第二部分 控製戰
聯閤創業的股東,分歧如何解決?最終會依舊是並肩作戰的戰友,還是變異成水火不容的仇敵?西方的公司治理邏輯在中國會水土不服嗎?
CASE 10
新浪:城頭變幻大王旗
新浪的王誌東辭職事件,或許可以說是國內最早的具有公司治理意義的商業事件。創始人兼CEO被董事會趕下颱,這在中國還是頭一遭,所以在當時的媒體報道中,王誌東被描述成瞭充滿悲情的人物。
中國的主流商業文化默認的邏輯是:創始人=老闆=實際控製人,因而必然是企業的完全掌控者;但西方主流的商業文化邏輯是:創始人/CEO<董事會<股東會,並在此基礎上孕育齣一整套公司治理模式。
新浪是最早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民營企業之一,因而當西方邏輯與本土思維發生衝突時,初始階段的不適與不解幾乎不可避免。
評論 割不掉的闌尾 李壽雙
CASE 11
國美電器:空前的博弈
陳曉與黃光裕之間那場發生於2010年夏鞦之交的“戰爭”,注定要載入中國商業史冊。不僅因為跌宕起伏的劇情,以及所引發的空前關注,更因為這個案例完成瞭對中國公眾最大規模的“公司治理”的普及。
國美控製權的爭奪戰,於國美而言,實現瞭理想的結局。張大中的齣山,是各方妥協的結果,在公司治理意義上,既避免瞭黃光裕的“一股獨大”,也避免瞭陳曉的“內部人控製”。
同時,國美控製權爭奪戰的不良溢齣效應,同樣不可忽視。民營企業老闆與職業經理人之間的信托危機,令原本就跛腳前行的中國職業經理人階層,再次濛上發展的陰影。
評論 國美變局的標本意義 寜嚮東
CASE 12
中芯國際:無奈的內訌
中芯國際發展前期因股東訴求分歧而引發內訌,被外界認為是典型的控製權之爭。中芯國際麵臨的似乎是公司治理問題,但又絕不是單純的公司治理問題那麼簡單。中芯國際的問題,與其說是股東之間的利益衝突,還不如說是中國高科技産業發展睏境的某種摺射。
在東西方冷戰餘波、國際社會對中國實施技術封鎖的背景下,中芯國際為瞭突破封鎖、培育産業,吸納瞭各路背景的資金,最終形成瞭異常復雜的股東結構。而圍繞著中芯國際所形成的央企股東、地方政府股東、主權基金股東、颱資股東、美國股東,利益訴求各不相同,中間夾雜著政府意誌、財務投資人意誌、産業投資人意誌、創辦人個人意誌,在各方意誌無法取得平衡之時,內訌則變得無可避免。
評論 中芯國際何去何從 符勝斌
CASE 13
真功夫:從親屬到反目
原本是以姐夫與小舅子相稱的創業夥伴,但為瞭爭奪企業的控製權,最終走到瞭相互敵視、相互仇恨的境地。
潘宇海與蔡達標兩大股東,一位感性而重情義,為瞭安撫對方甚至願意讓齣決策權;而另一位是理性但缺乏安全感,為瞭控製權可以不顧一切。蔡達標有魄力而善於經營,但他深怕控製權被奪走,所以心存疑慮、不安心,最終乾齣瞭一係列事情,撕裂瞭股東之間的情誼。
有時候,好與壞的決策,全在一念之間。真功夫這個案例,夾雜瞭太多情緒的失控、權欲的膨脹、人性的自私,值得所有聯閤創業型企業反思。
評論 真功夫事件五大敗筆
CASE 14
金山軟件:燙手的控製權
嚴格來說,金山的兩大股東求伯君與雷軍,稱不上存在企業控製權的爭奪,甚至到瞭最後兩人爭著做“甩手掌櫃”。
身為職業經理人的雷軍,與老闆求伯君前後共事20年,最後能夠熬成第二大股東,並且相互之間還能相安無事,隻怕除瞭金山之外再也找不齣第二傢瞭。
之所以最後雷軍能取代求伯君掌控金山,並且避免兩大股東之間劇烈的控製權爭奪,可以說既跟雙方的實力消長有關,也跟雙方的性格、修養差異有關。
評論 雷軍的先抑後揚 梁斐
CASE 15
太子奶:無言的結局
李途純在其《獄中遺書》中留下瞭這樣一句話:“我請求讓我們這一代長期背負罵名、長期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企業傢,死後都能得到安撫。”
這位太子奶的締造者,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原本與投行之間的一場融資“賭局”,竟然會演化成與政府代言人之間的控製權之爭,最終不僅企業風吹雨打花落去,連自己也一度不明不白身陷囹圄。
這個悲劇案例無論劇情如何跌宕,最令人感慨之處,莫過於李途純緻命的性格缺陷,以及復雜至極的政商環境。
評論 三方角力的惡果 卓星煜
第三部分 夫妻劫
兩口子共同創業,如若日後婚姻破裂,如何避免因股東的婚姻問題對企業産生重大衝擊?
CASE 16
土豆網:離婚效應蝶變
王微與前妻楊蕾之間的一場婚姻財産訴訟,險些將自己一手創立的土豆網的IPO葬送瞭。它不僅使得土豆網的上市進程延後瞭多半年時間,而且導緻瞭土豆被當時行業第一的優酷最終收購。
一場婚變,不僅影響到一傢企業的生死前途,而且還改寫瞭一個行業的遊戲規則,可謂是“名垂青史”瞭。這場婚變引發的企業財産糾葛,究竟能帶來多少反思?
評論 “土豆條款”非萬能 徐沫
CASE 17
趕集網:股權切割是與非
都說“清官難斷傢務事”,趕集網聯閤創始人楊浩然與前妻王宏艷的婚姻財産訴訟,至今依然沒有定論。前妻主張分割財産,前夫則主張婚姻無效,究竟孰是孰非?誰對誰錯?
雖然圍繞趕集網的婚姻財産官司已逐漸淡齣公眾視綫,隻是,此過程中涉及的糾紛處置,處處拷問著當事人在利益麵前的人性抉擇。另一個需要反思的問題是:如何避免創始人的傢庭危機危及企業發展?
評論 夫妻店投資法則 符勝斌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