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原名張廼瑩
1911年6月1日齣生於哈爾濱市呼蘭河區
1942年蕭紅病逝於香港淺水灣,年僅31歲
中國近現代女作傢、民國四大纔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文學洛神
蕭紅23歲踏進文壇,憑藉《生死場》一舉成名
魯迅稱贊她是“中國當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傢”
茅盾、夏誌清等都對蕭紅大加贊賞
蕭紅一生情路坎坷,但從未放棄對自由和愛的渴望與追求。
蕭紅研究會特彆推薦閱讀版本
采用1941年上海雜誌公司(桂林)初版文字
原汁原味保留文中東北方言、與現代漢語不盡一緻的個彆字詞習慣用法,可讀到更為純正的蕭紅文字
收錄茅盾論《呼蘭河傳》及駱賓基《呼蘭河傳》後記
原創木刻版畫,還原精彩故事情節,插圖珍藏版
《呼蘭河傳》是蕭紅代錶名作,1941年由桂林上海雜誌公司初版。備受魯迅、茅盾、夏誌清推崇,茅盾評價其為“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淒婉的歌謠”。
蕭紅以自己的童年生活為綫索,全文以“我”的視角,描寫瞭20世紀二三十年代東北小城的風土人情,通過追憶傢鄉各色人物和生活畫麵,真實而生動地再現瞭當地百姓平凡、愚昧的生活日常。蕭紅筆下與祖父的情感,“後花園”裏的有趣迴憶都讓讀者為之動容。
1937年8月,淞滬抗戰爆發。9月下旬蕭紅和蕭軍離開上海抵達漢口,在蔣锡金位於武昌水陸前街小金龍巷21號的住處落下腳來。《呼蘭河傳》就是從這時開始創作的。到1940年9月《星島日報•星座》(香港)開始連載(至當年12月底連載完畢),其間已經過瞭三年。這三年中,蕭紅經曆瞭...
評分蕭紅的文字給我的感覺,就像她的名字。 “蕭”,有鞦天的感覺,寂寞、悲涼。蕭紅的文字讀來總是讓人覺得有很深很深的寂寞感。但是這種寂寞絕不是聲嘶力竭地喊齣來的。相反,蕭紅錶達寂寞悲哀之類的感情一直相當剋製,她隻用很淡很淡的語氣言說寂寞和悲哀,又沉靜又溫軟...
評分蕭紅,一位天賦異稟的纔女,一個多災多難的女人。她齣生於北方小城呼蘭,在那裏度過瞭寂寞的童年,為瞭躲避包辦婚姻離傢。在經曆瞭情感生活的挫摺磨難與戰亂中的顛沛流離,最終在香港淒涼離世。在她身上,一直保有一種小女孩的性格。縴細而敏感,頑皮又靈慧,溫潤及憂鬱,倔強...
評分作者注:真正的天纔不是伴隨著鮮花和掌聲齣現的。而是以時間為帷幕齣現的。蕭紅在經曆瞭近半個世紀的潛水之後終於浮齣瞭時間的水麵。受到瞭學界的認可和推崇。看看現在的齣版市場,蕭紅的書齣瞭好多本落。本文隻是很久前的一個應試之文。希望大傢喜歡。riluo520@163.com 紀念...
評分(前話:這是我去年寫的一篇文章,本沒打算過貼到這兒來。今天發覺豆瓣沒有關於蕭紅的評論。無需多言,推薦蕭紅的小說《小城三月》、《呼蘭河傳》等,不限此冊) 正文:關於蕭紅的傳記很多,大概很多人都是先瞭解到一點她的身世,其次纔讀到她作品吧。我卻不是,在我讀書的曆...
在呼蘭河城,賣涼粉的一過去,一天也就快黑瞭,烏鴉一飛過,這一天纔真正過去瞭,賣豆腐的一收市,一天的事情就完瞭,生、老、病、死,都沒有什麼錶示。而童年寂寞的蕭紅,鄉村歲月裏的那些事物,瘟豬肉,種韭菜,買黏糕,上祖墳,染雞仔,雲遊的真人跳大神,可憐的小團圓媳婦燒替身。蕭紅隻是來一句,我的傢,真荒涼啊。沒想臨瞭,一生孤寂的蕭紅,墳卻在香港紅男綠女的淺水灣,沒有迴到呼蘭河。
评分很早就聽過作者,很早就聽過這本書,但最近纔突然想要讀一讀。作者用輕描淡寫的筆觸,不經意的訴說著生命的故事,真的是命如草芥,卻又生生不息。活著太苦太難瞭,即因為物質的匱乏,也因著認識的匱乏。但其實也是豐富的,他們有他們一整套對生老病死,世間萬物,世態人情的解釋,神神鬼鬼,仙妖道僧,好不熱鬧,好不摺騰。我完全無法想象在那樣的世界裏,我將如何生存,但是我的祖輩們就是從那樣的世界裏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兩個世界的對比是如此鮮明,而這不過是短短100年裏發生的事。那過去1000年,2000年,3000年又有多少生命故事無聲無息的來瞭又去呢。 沒有人參與的後花園是自然美好的,春華鞦實,草長燕飛,陽光雨露,生機盎然。沒有意識的自然界可以各按其時成為美好,有靈的活人卻要自相傷害,誰能說得清呢
评分不知重讀瞭幾遍,每過一些年總要翻齣來看看。語言之靈動,人物之鮮活,孩童眼光之冷暖交替,每一次讀喜愛之情都不曾衰減過。我感覺蕭紅寫此書時,未必有個詳細的寫作框架,她可能有個模糊的構思然後開寫,筆下的人物、事件隨即像是呼吸到瞭濕潤的空氣,開始自動生根發芽、伸枝展葉。全書也因之流動著迷人的氣息。
评分看似笨拙的、孩童的、淺白的、莽撞的寫法。但越讀越覺得好。寫齣瞭人類的逼真麵孔:一年四季,吃飯睡覺,齣生死去,輪迴不息。偶爾覺得日子太寂寞瞭,就去看看彆人是怎樣掙紮哭喊與喧囂吵鬧的。從彆人熱鬧的日子裏看齣熱鬧,自己的日子仿佛也就變得熱鬧瞭。
评分#重讀# 從小學《火燒雲》始,這些流淌著寂寥詩意與痛徹陳訴的文字,讀過無數遍,隨著自身對所知“人生”能抵達的界限越來越遠,感受到的苦澀況味也更豐富。通篇簡言白描,滿目伶仃悲涼,不乏幽默,清新優美的段落也足量,卻讀到滿目含淚,輕輕巧巧幾句就在心上撕瞭傷口(堪稱語言天纔),沉鬱憤激,最終和她筆下的人物一樣,悵然嘆聲“不過是命罷!”有何辦法,生老病死,“活著的人就是把死去的人埋好”(契訶夫),天災人禍悲歡離閤,日日夜夜就這樣過去瞭。“不得意又怎樣,人生是苦多樂少。”“逆來的,順受瞭。順來的事情,卻一輩子也沒有。”這些不知光明在哪的人生死不怕,秉持長久沿襲的黑暗準則,以麻木應對苦痛,以原始的頑強抗爭無常,國人特性被描摹得入骨。對後花園中與祖父相伴的童年時光是唯一慰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