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耘,1969年生,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任《思想史研究》、《思想与社会》、《开放时代》编辑委员。主要研究兴趣为中西思想史、德国哲学、古希腊哲学与中西比较哲学。已出版专著《中道之国》(2015)、《儒家与启蒙》(2011)、《十七世纪形而上学》(合著,2005)等。译有马丁·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2008初版、2018修订版)等。主编《思想史是什么》(2006年)、《五四运动与现代中国》(2009年)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另有译文多种。2009年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道体学引论》从阐述道体学典籍(重《易》、《庸》,旁参《庄子》)的精义入手,重新梳理中国哲学的义理脉络,并转而在此立场上统摄西洋哲学的基本问题。*终我们将看到,一种告别“本体论”而走向“道体学”的哲学思考,究竟是如何可能。
序言 在当前的学术情境和精神状况下,此间呈现的这部著作也许在好几个方面是相对奇特的。故序言围绕此书之缘起、道体学之名目及全书之内容做一说明。 一、缘起:《道体学引论》与《生生与造作》 《生生与造作》[1]发表之后,不止一位师友建议将之拓展成书。《道体学引论》即在...
评分大家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文字或排版的错误,欢迎附到此贴中。后续修订版会一一修订。 非常感谢! 大家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文字或排版的错误,欢迎附到此贴中。后续修订版会一一修订。 非常感谢! 大家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文字或排版的错误,欢迎附到此贴中。后续修订版会一一修订...
评分 评分丁耘在《道体学引论》一书提出了所谓“道体学”,旨在建立一种当代中国哲学的新范式,并将“道体”这一概念界定为超越于狭隘的本体论概念之上的中国哲学的根源性概念。丁耘认为,本体论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存在”,而西方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是从理性与思维的角度将“存在”...
评分(本文原刊于《读书》2020年第3期) 一 哲学体系建构的判摄路径 丁耘教授的新著《道体学引论》(以下简称《引论》),是继陈来教授《仁学本体论》和杨立华教授《一本与生生》之后,哲学界又一部体系性的力作。丁耘兄出入中西哲学多年,且很早就自觉地将研究重点放在哲学思想的...
值得反复阅读,其中的诸多洞见一时还难以把握,再努力吧!
评分要重读
评分仅具哲学史价值
评分新·太学体
评分仅具哲学史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