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耘,1969年生,哲學博士,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思想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現象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兼副秘書長,任《思想史研究》、《思想與社會》、《開放時代》編輯委員。主要研究興趣為中西思想史、德國哲學、古希臘哲學與中西比較哲學。已齣版專著《中道之國》(2015)、《儒傢與啓濛》(2011)、《十七世紀形而上學》(閤著,2005)等。譯有馬丁·海德格爾《現象學之基本問題》(2008初版、2018修訂版)等。主編《思想史是什麼》(2006年)、《五四運動與現代中國》(2009年)等。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等刊物發錶論文20餘篇,另有譯文多種。2009年獲“上海市優秀青年教師”稱號。
《道體學引論》從闡述道體學典籍(重《易》、《庸》,旁參《莊子》)的精義入手,重新梳理中國哲學的義理脈絡,並轉而在此立場上統攝西洋哲學的基本問題。*終我們將看到,一種告彆“本體論”而走嚮“道體學”的哲學思考,究竟是如何可能。
采訪 | 六點圖書編輯部 一 六點圖書:“道體”、“生生”是您的新作《道體學引論》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能否請您首先為我們簡要厘清何謂“道體學”?您的新作具體討論瞭哪些問題? 丁耘:“何謂道體學”這個問題在序言裏已經迴應瞭。道體學最重要或者說最正當的任務就是道體...
評分楊立華 感謝各位朋友的光臨。今天下午是“當代中國哲學五人談”第二場活動,我們第一場活動是去年的六月份,中間隔瞭一段時間。“當代中國哲學五人談”是由北京大學中國文化與哲學研究所、三聯書店,這次還有華東師範大學六點圖書和雲南士恒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當代中國哲...
評分丁耘在《道體學引論》一書提齣瞭所謂“道體學”,旨在建立一種當代中國哲學的新範式,並將“道體”這一概念界定為超越於狹隘的本體論概念之上的中國哲學的根源性概念。丁耘認為,本體論討論的核心問題是“存在”,而西方本體論意義上的“存在”是從理性與思維的角度將“存在”...
評分丁耘老師的這本書是今年漢語學界難得的思想力作。該書從疏解曆代道體學經典(以《易》《庸》《莊》為核心)入手,據經義立玄義,所立道體大義,為即虛靜即活動即存有,以此平章儒道,統閤宋明心、理、氣諸宗,乃至判攝西學,據道體學所判,西學之本在即一即言即是,所見無非道...
評分若為漢語學界於去年推齣的力著,按分量排個座次,那麼丁耘先生齣版於八月份的《道體學引論》必然榜上有名,且名次想來不會太低——僅作為繼陳來教授《仁學本體論》、楊立華教授《一本與生生》等著之後,當代漢語哲人取賡續宋學道統為徑,而重構儒學義理的又一嘗試,它便值得這...
要重讀
评分豆瓣9.7分大作。一下午匆匆翻閱,不敢評論,僅記錄一點印象,留待有時間的時候慢慢再讀。問題、義理、論證的區分很精煉。全書從亞裏士多德四因說引入問題,梳理儒傢生成-生生的義理,以易、誠見道體,即虛靜即活動即存有,一貫三而為道,最後從道體學反論西學統宗流變,顯齣齣入中西的格局。全書所涉紛繁,問題、義理皆有所見,似乎於論證稍欠整齊,留待之後細讀。一個大體印象則是,道體學仍彰顯哲學傢個人纔誌的發揮,於古學終有一間。引論已立其規模,至於是否有踵跡者,不妨存疑以待時間檢驗。
评分道一之間,一是之間,存有、虛靜、活動
评分優點是確實在開創,有種近些年哲學界罕見的剛毅生猛之氣,同時思維也精密深刻,值得細讀。不好的是,文言水平太臭……抬眼一看全都是“也”(整本書估計能用一萬個)……而他選擇這一語體,好處當然是可以盡量還原、接續中哲生發的語境,如他所說“用起來順手”,但壞處是既沒發揮齣文言的典雅和韻律(甚至連精煉都不能說做到瞭),又比較影響錶達的清晰和順暢(以勞思光先生《新編中國哲學史》為參照,其書兼論多種哲學傳統,所用言詞清而要)。但還是特彆欣賞用文言或類文言去做哲學的努力,因其也是我想在將來做到的。
评分如果短評中李猛對此書的評語屬實的話,那我不得不相信江緒林筆下的神殿中本就沒有神明,有的隻是信徒們無休止的傳唱。大陸的人文社科林立著一座一座的神殿,隻不過有些香火興旺,慕名膜拜者甚多,有些則門庭冷落,連自己都騙不過罷瞭。哲學之生生學派、社會學之本土化學派、法理學之鞦菊學派屬於前者,危機學研究、反科學文化人則為後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