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
1938年7月生,浙江杭州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第八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她是我国文物有效保护的科学探索者和实践者,长期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重大贡献。
◎顾春芳
上海宝山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学、戏剧戏曲学、戏剧美学、电影学。主要学术著作有《呈现与阐释》《意象生成》《戏剧学导论》《她的舞台》《戏剧交响》,出版有诗集《四月的沉醉》。
◎◎樊锦诗与顾春芳相识于2014年的敦煌,一见如故,结下忘年之交。樊锦诗说,“她是这个世界上懂我的人”。
发表于2025-02-08
我心归处是敦煌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我心归处是敦煌》由樊锦诗口述,再由顾春芳整理撰写。口述史是现今最受重视的写作方式,真实展现了世事变化,人的一生的经历,也是一种抢救式的记录方式。 读这本书也让我们深度解读敦煌艺术崇高之美,书中收录了一批从未公开过的资料,全面展现敦煌石窟考古和莫高窟文保事业...
评分在《悟空传》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对白: “大圣,去那是想要干什么?”“踏破南天门,打碎凌霄宝殿”“要是你一去不回……”“就一去不回!” 大概没有几个人,有这种穷尽一生去做一件事情的决绝,一去不回就一去不回,这需要的又是怎样的一种勇气? 然后就有那么一个人,一个...
评分 评分今年正值国庆70周年,9月几乎每天我都准时的打开电视机看新闻联播,有一天新闻介绍了授予樊锦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的内容。 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是很陌生的, 可如果你听到敦煌,一下子就会想起敦煌石窟。 樊锦诗这位被称为敦煌的女儿的人, 在敦煌生活了50几年...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风格不是很一致,鉴于副标题叫“口述”,那我只能认为关于学术态度,樊老和樊老家人、同事在敦煌这些年的经历及付出的代价和她建设敦煌数字档案,是口述的部分。 樊老口述的部分是很感人的,她多次提及他们在敦煌的生活情况,2017年和小伙伴去了一次敦煌,即便在那...
图书标签: 敦煌 传记 樊锦诗 人文 艺术史 女性 自述 文物
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
她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
却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光阴,
守护着荒野大漠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
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
她却说,我其实也想过离开。
然而,在每一个荆天棘地的人生路口,
她都选择了——坚守。
◎◎◎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首度直面读者,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在北京大学考古系师从宿白、苏秉琦等考古名家的青春求学往事,与终身伴侣、武汉大学考古系创始人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的爱情诗篇,五十多年坚守大漠、守护敦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以高精科技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的动人故事……
本书独家收录了一批从未公开过的资料,展现这位传奇女性的志业与爱情、困境与坚守,深度解读敦煌艺术崇高之美,全面呈现敦煌石窟考古和莫高窟文保事业的筚路蓝缕,详细披露莫高窟“申遗”及“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
◎◎◎
她守护国宝,从青春少女到满头华发,她有愧于家庭、有愧于孩子,也怠慢了自己,但却用数十年的守望告诉世人,她无愧于敦煌。
——2004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她是出身优渥的上海娇小姐、北大毕业的高材生。人生本可以有无数条路,她却选择了最艰难的一条:在大漠深处,爬进黑黢黢的洞窟,一待就是五十多年。她走过了莫高窟大大小小735座洞窟。可以说,没有樊锦诗,就没有今天人们看到的莫高窟。
——CCTV《朗读者》
她穷极一生守望着莫高窟,在她的生命足迹里,品到了坚毅,读到了专注,也深深感到那个瘦弱并不伟岸身躯里,包裹着一颗高贵倔强的灵魂。
——《光明日报》
西北大漠的风沙吹硬了樊锦诗的吴侬软语,也在她的脸上留下了道道印痕,却从没改变她坚守敦煌的那颗心。
——《中国文化报》
哪些是根据口述的,哪些是编者擅自加的,非常明显,两部分扞格不入。樊的自述都很动人,但编者很蠢,不加节制地大抄二手资料,连工作汇报都照抄,有好几章整章都是资料堆砌起来的。因为东拼西抄,内容也时有重复。资料功夫要下在看不到的地方,像水中盐,不是这样连自己都没消化,就像沙子掺在米饭里。前些年出的陈佩秋谈话录《名画说疑》,也是这样被自以为是的编者搞坏的。
评分君子不器。守一不移。国家之幸。精神图腾。致敬致敬!被他们的情怀和坚持深深感动。
评分可能对于敦煌相对比较熟悉,所以整本读完了感觉也没增加多少对敦煌的再认识,给我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大多数读者都不太注意的“宿白三问”和"樊氏三答“。 一问:你怎么现在想起写考古报告了,你是为了树碑立传吧?一答:宿先生,我拿这个考古报告怎么树碑呀?考古报告能树什么碑? 二问:你写考古报告是不是为了树立政绩?二答:宿先生,您真了不起!居然还知道“政绩”这个词。我要是为政绩的话,就不知把多少升官的机会丢掉了。 三问:你是不是为了还债?三答(默认):这一次我不说话了,只是点头。还债,就是还债,确实是还债!我心下暗想,如果不把石窟考古报告做出来,这一辈子到敦煌来干什么来了?把院长当得再好也没用。 对于曾经做过行政管理工作的我,很能理解宿先生的那种担忧;行政管理工作很容易泯灭一个人的学术热情和追求。
评分选择留在敦煌,留在莫高窟,既是热爱,也是命运。樊锦诗没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神,而是一个有过动摇,有过挣扎,在家庭和事业的天平上不断摇摆,却最终为了热爱而留下的普通人。她和老彭相爱相惜的爱情令人动容。回想15年在莫高窟和千年之前的壁画产生的那种深刻的连接,几乎又要落泪。冥冥中好像自有力量,我们能做的不过是遵循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并为之燃烧吧。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评分君子不器。守一不移。国家之幸。精神图腾。致敬致敬!被他们的情怀和坚持深深感动。
我心归处是敦煌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