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迪埃·埃里蓬(Didier Eribon,1953—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思想史家,法国亚眠大学哲学人文科学学院教授,美国伯克利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客座教授,在哲学、文学、社会学等研究领域已出版十几种著作,很多作品被认可为经典,如《米歇尔·福柯传》《回归故里》《少数派道德》《逃脱精神分析》《亦近,亦远——列维-斯特劳斯谈话录》等,被国际公认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发表于2025-01-24
回归故里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图书标签: 社会学 迪迪埃·埃里蓬 法国 法国文学 社会 文化 后浪 小说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命运是否早已被宣判?”
.
当代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传》作者
迪迪埃·埃里蓬切身之作
出版后即在《世界报》《自由报》等知名报刊引发热议
.
一部引发强烈共鸣的自我剖析之作
一部探讨底层民众成长困境的社会批判之作
.
著名知识分子如何与原生阶层 和解?
不再将问题归咎于家人与心理创伤
而在教育制度、阶级差异中反思社会对人的塑造
.
这是“一场自己改变自己的劳作”
却在为更多贫困者寻找反抗的可能
???? 编辑推荐
◎享誉国际的当代著名思想家,反思自身出身背景和成长轨迹
作者为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已出版十几种著作,多部作品被认可为经典,也包括此书。这本书介于坦白和反思之间,既是一部个性化的学术著作,也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出身背景和成长经历讲述的故事,在研究者眼中是学术讨论,在普通读者眼中,是深入浅出、令人共鸣的回忆录。目前该书已由德国著名导演托马斯·奥斯玛雅(Thomas Ostermeier)改编为同名戏剧。
◎关注阶级固化问题和边缘群体,以实际案例为依据为努力生活而奋力抗争的人发声
父亲死后,作者回到阔别三十年的家乡兰斯(Reims),并重新反思了自身过往经历、家乡及其周边地区的境况。从家人、家乡工人阶级民众的生活,女性长辈被剥夺的权利,到兰斯这一区域的被边缘化,相对主流文化而存在的“亚文化”……迪迪埃·埃里蓬关注的是阶级壁垒中下平民阶层的生活,是“被侮辱和损害的人”,是使他们获得“启蒙”的可能。
◎反思学校教育在社会对人的塑造中扮演的角色,致力于审视教育系统施加的社会指令
从父辈的教育经历到自己的教育经历,埃里蓬致力于冷静反观学校教育与社会秩序的“合谋”。从大批辍学的孩子,到无法融入校园文化而反叛、加入“亚文化”群体的孩子,埃里蓬说:“教师们已经尽其所能!……他们能改变的东西太少了。”学校是社会的战场之一,阶级的壁垒也存在于校园文化之中,埃里蓬致力于打破隔阂,探寻新的可能。
◎从“小家庭”到“大世界”,剖析了权力与抵抗的多种形式
从因无法完成学业而懊怒一生的母亲,有暴力倾向、总是大喊大叫的父亲,到把孩子们丢给孤儿院的外祖母,作者重新理解了家人的处境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的原因。由此,他也看到了家乡误入犯罪歧途的青少年、在阶层固化中放弃学业的工人们……社会如何塑造着底层民众,底层民众又是如何屈从的?作者试图剖析塑造和屈从的机制,重新理解他曾厌恶和逃离的人。
◎结合现实,深入浅出地消化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的理论和思想
喜欢让-保罗·萨特、皮埃尔·布尔迪厄、米歇尔·福柯的读者将会深感亲切,因为作者会满怀激情地讲述自己是如何被他们鼓舞的,他们的理论也将与作者所经历的社会现实融合在一起,产生新的生发点。
.
???? 内容简介
《回归故里》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结合自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反思性社会学著作。父亲去世后,作者迪迪埃·埃里蓬决定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兰斯,重新了解他最初诞生的社会阶层和那群他已经告别三十年的人。他重返过去,回顾家族的历史,回忆童年时身处的工人阶级阶层,回溯了他如何从工人家庭的穷孩子成为法国著名的知识分子……
在这场极为内在又颠覆的心灵之旅中,作者思考了社会阶层、学校教育、身份建立等一系列主题,通过梳理集体决定论中不同个体的命运轨迹,剖析了不同社会环境下,人的“个人选择”是如何被影响、被决定的。
.
???? 名人和媒体推荐
《回归故里》是一部引人入胜、充满勇气的作品,讲述一位法国著名作家如何使复杂的、时常冲突的社会身份与精神身份交汇在一起。
——利奥·贝尔萨尼(Leo Bersani)
这是一本扣人心弦的书,关于压抑,关于抛弃自己的出身,关于重获平衡。
——《美国艺术》
埃里蓬总是会回到他所说的发现心灵生命的“奇迹”中。“毕竟,”他指出,“人们应该学习,阅读令人愉快,书是你能够热爱的东西——这些态度并不是普遍的,实际上与社会条件以及你的出身背景密切相关。”我们这些足够幸运,从小时候开始就能拥有这些的人只能向他致敬。
——《卫报》
“我曾经以为,”迪迪埃·埃里蓬说,“人们可以远离家庭独自生活,可以忘却个人历史以及那些生养自己的人,重新创造自己”——在回顾了那段逝去的历史,并心怀敬畏地对那些他曾经背离的人们致以敬意之后,作者用这段颇具美感的文字陈述着这样一个事实:背离家庭与过去是永远无法彻底实现的。或许真正的“回归故里”并不存在,但至少让我们努力“与自己,以及那个被我们抛下的世界和解”。
——《世界报》
太精彩了,昨天睡前想读几页,结果一发不可收,精彩至极。作者对同性恋身份和阶级身份的自我认知和反省,乃至对整个法国社会左翼运动的深刻反思,都在这本179页的小书里了。
评分我从未对一本书有过这样高的认同感,甚至读完很久以后那种震撼和醍醐灌顶还回荡在胸口。我还会读很多遍。
评分十分动人 切肤痛
评分这本书太赞了...作者回忆了自己从小时候到离家的这段经历,用社会学的视角看待了教育、家庭、阶级、同性恋、政治等问题,在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之下,作者一边在不断成为自己,一边在不断背离自己。如何与自己、家庭、社会达成和解?这样的问题太过于令人纠结。文本平实有力,富有张力,也有相当强的专业性。
评分作者说出了一些我的心声与叹息: 『当我和母亲进行每个季度一到两次(时常次数更少)的通话时,她总是问我:“什么时候回来?”我闪烁其词,以太忙为借口,并保证过一段时间就去探望。其实我无意履约。从家里逃出来之后,我没想再回去。』(p1) 另外印象最深的是讨厌雷蒙·阿隆: 『肤浅而喜欢说教的教授』『我只见过这位人物一面见到他后我立刻觉得反感。我讨厌他虚伪的笑容和柔和的声音,他用这种方式展示着自己的沉着、理性,但归根结底无非是展示着他作为资产阶级所拥有的丰厚的物质条件和成熟稳重的思维方式。』(p67) ps:全书中多处“梅洛·庞蒂”应为“梅洛-庞蒂”。
回归故里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