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適應與社會復雜化》主要內容:浙江境內的杭嘉湖與寜紹兩大平原,環境相似、氣候相近、位置相鄰,然而其史前文化的發展卻錶現為差異甚大的軌跡。杭嘉湖平原與東邊的上海、北邊的蘇(州)(無)锡常(州)等平原一起共同組成瞭整個環太湖地區(平原)。文化麵貌從馬傢浜文化開始、曆崧澤文化、至良渚文化時期,各地方類型大同小異,而其社會發展水平、社會結構一直錶現為連續和不斷復雜化的發展過程,直至良渚時期復雜社會崩潰而嘎然而止。
寜紹平原則不同,這裏地域麵積遠不如環太湖地區,但是從目前已發現的的遺址來看,文化麵貌迥異:跨湖橋與河姆渡兩處典型遺址,無論是在物質文化上,還是從器物所反映的其他方麵,似乎沒有多少相似之處或前後承襲的跡象。並且跨湖橋文化在距今6500多年消失得無影無蹤,而河姆渡文化從第三期開始,就錶現齣一種很大的衰落趨勢,最終在北麵良渚文化的全盛時期被融入其勢力範圍之內。
環太湖地區與寜紹平原微生境與資源條件很可能是製約兩地經濟形態與生存方式相互差異的重要原因,而不同的經濟形態與生存方式又決定瞭兩地不同的人地關係與社會發展軌跡。
環太湖地區地勢平坦開闊,便於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在馬傢浜文化時期,食物結構以野生資源為主,到崧澤文化晚期,氣候由溫暖濕潤轉嚮涼乾,人類賴以生存的幾種主要大型動物數量銳減,再加上人類的居住環境從資源豐富的生態過渡帶類型演變成資源單一的平原類型,人類可利用的資源種類與數量銳減。而平原地區開放的環境極有利於人口的流動與遷移,可促進人口的增長。這樣人口/資源模式失衡,迫使人們尋求新的食物資源,農業開始齣現。
農業生産刺激瞭私有財産、超社群的社會協作、等級分化的齣現及人口規模的擴大,復雜社會形成。
在良渚文化末期,良渚復雜社會在它的中晚期逐步特化為一個神權社會,貴族為維護其世襲的特權,在非生産性的大型公共工程修築、顯赫物品製造等方麵投入大量的勞動和資源,造成社會非生産性支齣激增;另一方麵,人口數量、密度的增長造成食物供應緊張,迫使良渚居民采取更加強化的農業生産方式,需要在生産性勞動上增加投入。這樣,生産性與非生産性勞力投入的衝突更加嚴重,社會兩部分能量支齣失衡。氣候在經曆瞭1000多年的穩定之後,氣溫與降水量在這一時期跌至低榖,給良渚文化的農業生産帶來瞭極大的衝擊。在這種內外因的作用下,良渚復雜社會迅速開始動蕩不安,農業生産條件開始惡化,影響到糧食供應和剩餘從而走嚮崩潰,重新迴復到瞭原始平等社會。
發表於2025-01-05
環境、適應與社會復雜化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圖書標籤: 考古學 考古 綜述 早期中國研究 地方史 曆史種種 ☂ K85K86K87文物考古
平淡無味,還不如比較嵊州小黃山和寜紹平原呢,模型錯,步步錯
評分平淡無味,還不如比較嵊州小黃山和寜紹平原呢,模型錯,步步錯
評分按需。
評分按需。
評分按需。
環境、適應與社會復雜化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