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平實,一九四四(甲申)年生於颱灣中部小鎮。世代務農,父祖 皆為三寶弟子。十三歲喪母,初識無常。少時即好打坐及方外之術,亦 習金石拳術古文針灸等。自小厭惡迷信,每斥神造世間之說,不信神能 造人。
兵役期滿後辭父離鄉,於颱北市覓職。五年後成立事務所,執行業 務;雖遊世務,而樂於暗助弱小。
曆練世間法十八年後,於一九八五年歸依三寶,鼎力護法,勤種福 田。始修持名念佛,自成無相念佛功夫。一九八九年初,轉修體究念佛--參禪。十月前往印度朝聖,多有感應。返國立即結束事務所業務,專 心護法及參禪。次年十一月於傢中閉關,摒絕一切外緣,苦參十九天後 破參。
嗣即深入藏經,以三乘法義印證無訛。乃於一九九一年仲夏齣而弘 法度眾,於中央信托局佛學社等三處主持佛法講座及共修,六年不輟,同修漸眾。
一九九七年二月與諸同修成立佛教正覺講堂,六月成立颱北市佛教 正覺同修會,繼續演示《楞伽經、成唯識論、真實如來藏》,八月成立 正智齣版社,散播大乘宗門正法之種子。著有《無相念佛、念佛三昧修 學次第、禪--悟前與悟後(上下冊)、正法眼藏--護法集、生命實相之 辨正、真假開悟之簡易辨正法、禪淨圓融、禪門摩尼寶聚--公案拈提 (第一輯)、真實如來藏、宗門法眼--公案拈提(第二輯)、楞伽經詳解第 一輯、宗門道眼--公案拈提(第三輯)……》等書問世。
古今中外,錯誤之人如麻似粟,每以常見外道所說之靈知心,認作真心;或妄想虛空之勝性能量為真如,或錯認物質四大元素藉冥性(靈知心本體)能成就吾人色身及知覺,或認初禪至四禪中之瞭知心為不生不滅之涅盤心。此等皆非通宗者之見地。復有錯悟之人一嚮主張“宗門與教門不相乾”,此即尚未通達宗門之人也。其實宗門與教門互通不二,宗門所證者乃是真如與佛性,教門所說者乃說宗門證悟之真如佛性,故教門與宗門不二。本書作者以宗教二門互通之見地,細說“宗通與說通”,從初見道至悟後起修之道、細說分明;並將諸宗諸派在整體佛教中之地位與次第,加以明確之教判,學人讀之即可瞭知佛法之梗概也。欲擇明師學法之前,允宜先讀。
目 次
序--自序 張序
第一章 概說
第一節 總釋宗通與說通--證第一義諦 17
第二節 宗通概說………………………30
第三節 說通概說………………………48
第四節 法師與僧寶……………………56
第二章 宗通
第一節 禪宗之宗通--不聞而聞、
不說而說………61
第二節 藉教悟宗 ………………………65
第三節 禪宗三關真實不虛 ……………69
第四節 法相唯識宗之藉教通宗………72
第五節 大乘宗通見道之歧路
第一目 常見 …………………………77
第二目 斷見 …………………………80
第三目 自性見 ………………………89
第四目 邪見與外道見 ………………95
第五目 宗通歧路之結論 …………107
第六節 宗通首重實踐 ………………113
第三章 說通--從宗入教
第一節 宗通有六通 …………………124
第二節 三乘菩提之異同 ……………134
第三節 為戒慧直往菩薩說悟後起修之道 ………145
第四節 三乘無學應迴嚮第一義諦……147
第五節 為已悟菩薩說應修一切種智…150
第六節 為初入地菩薩說修道及大乘光明三昧…………155
第七節 漸入諸地--由初地至十地……164
第四章 弘法與護法--從宗齣教
第一節 教授學人立正知見 …………179
第二節 教作功夫準備見性……………181
第三節 剋期取證--精進共修 …………182
第四節 汰除因緣不具者 ……………184
第五節 當授一切種智--無生法忍 ……187
第六節 身教重於言教…………………190
第七節 護持瞭義正法--摧邪顯正 ……194
第五章 簡異辨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第一節 宗說二通不離八識心王所生一切法…202
第二節 輪迴與解脫之三種緣起………218
第三節 二乘菩提與如來藏……………227
第四節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
如來藏為根本唯一佛乘………232
第五節 捨識用根之辨…………………244
第六節 宗通與胎昧……………………247
第六章 宗通與禪定
第一節 宗通非禪定……………………251
第二節 宗門無念心體非是定心………253
第三節 宗通之究竟須具四法…………255
第四節 宗通之退與不退………………258
第五節 宗通與五陰盡…………………264
第六節 橫齣三界與漸齣三界--解脫果-266
第七節 成佛--大菩提果 ………………272
第七章 各宗地位略判
第一節 律宗在佛法中之定位…………276
第二節 天颱宗在佛法中之定位………278
第三節 密宗在佛法中之定位…………280
第四節 三論宗在佛法中之定位………288
第五節 俱捨宗在佛法中之定位………300
第六節 淨土宗在佛法中之定位………302
第七節 禪宗在佛法中之定位…………305
第八節 華嚴宗在佛法中之定位………313
第九節 法相唯識宗在佛法中之定位…315
第十節 阿含經在佛法中之定位………321
第八章 宗教二門不可相離
第一節 宗門證悟不得違教……………331
第二節 教門弘揚不得違宗……………341
第三節 斥狂禪與狂密…………………358
第四節 佛教不應分宗立派--全麵修證的佛法 ………364
第五節 欲求二通,當求真善知識……369
第六節 慎莫盜法以免重罪……………374
附錄 佛教正覺同修會 同修發願文
發表於2024-11-07
宗通與說通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平實居士所寫的係列書籍,很值得我們當今世人閱讀,義理明確,行法得當,導偏行正,次第清晰明瞭,望有緣者能拜讀之。 今末法時代,其書中的思想如一泓清水,注入於煩惱自心,頓覺清涼。
評分平實居士所寫的係列書籍,很值得我們當今世人閱讀,義理明確,行法得當,導偏行正,次第清晰明瞭,望有緣者能拜讀之。 今末法時代,其書中的思想如一泓清水,注入於煩惱自心,頓覺清涼。
評分平實居士所寫的係列書籍,很值得我們當今世人閱讀,義理明確,行法得當,導偏行正,次第清晰明瞭,望有緣者能拜讀之。 今末法時代,其書中的思想如一泓清水,注入於煩惱自心,頓覺清涼。
評分平實居士所寫的係列書籍,很值得我們當今世人閱讀,義理明確,行法得當,導偏行正,次第清晰明瞭,望有緣者能拜讀之。 今末法時代,其書中的思想如一泓清水,注入於煩惱自心,頓覺清涼。
評分平實居士所寫的係列書籍,很值得我們當今世人閱讀,義理明確,行法得當,導偏行正,次第清晰明瞭,望有緣者能拜讀之。 今末法時代,其書中的思想如一泓清水,注入於煩惱自心,頓覺清涼。
圖書標籤: 佛法 禪宗 正覺 菩薩 禪 邪法 西藏 藏密
《大般涅槃經》捲三十二,佛雲: “眾生‘我’者即是五陰(五蘊),離陰(蘊)之外更無彆‘我’。” 因此眾生所認為的“我”即是由五蘊聚閤而成的,五蘊之外,並沒有一個獨立的“我”存在。那麼,什麼是五蘊? 簡單地來說,“蘊”,就是積聚的意思,舊譯“陰”或“眾”(唐代以前翻譯的佛教經典稱為舊譯),因此五蘊又稱為“五陰”“五眾”,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的總稱。 色蘊:“色”含有現代人所說的“物質”的意思,色蘊,就是物質的積聚,是指四大種(構成物質的四種基本因素、微粒統稱為--地、火、水、風),以及由四大種積聚而成的人體、物體、器物、山川河流、草木等。 一般色蘊積聚的物質、物體、人體等,有質礙,有形體,占有一定的空間。
評分《大般涅槃經》捲三十二,佛雲: “眾生‘我’者即是五陰(五蘊),離陰(蘊)之外更無彆‘我’。” 因此眾生所認為的“我”即是由五蘊聚閤而成的,五蘊之外,並沒有一個獨立的“我”存在。那麼,什麼是五蘊? 簡單地來說,“蘊”,就是積聚的意思,舊譯“陰”或“眾”(唐代以前翻譯的佛教經典稱為舊譯),因此五蘊又稱為“五陰”“五眾”,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的總稱。 色蘊:“色”含有現代人所說的“物質”的意思,色蘊,就是物質的積聚,是指四大種(構成物質的四種基本因素、微粒統稱為--地、火、水、風),以及由四大種積聚而成的人體、物體、器物、山川河流、草木等。 一般色蘊積聚的物質、物體、人體等,有質礙,有形體,占有一定的空間。
評分《大般涅槃經》捲三十二,佛雲: “眾生‘我’者即是五陰(五蘊),離陰(蘊)之外更無彆‘我’。” 因此眾生所認為的“我”即是由五蘊聚閤而成的,五蘊之外,並沒有一個獨立的“我”存在。那麼,什麼是五蘊? 簡單地來說,“蘊”,就是積聚的意思,舊譯“陰”或“眾”(唐代以前翻譯的佛教經典稱為舊譯),因此五蘊又稱為“五陰”“五眾”,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的總稱。 色蘊:“色”含有現代人所說的“物質”的意思,色蘊,就是物質的積聚,是指四大種(構成物質的四種基本因素、微粒統稱為--地、火、水、風),以及由四大種積聚而成的人體、物體、器物、山川河流、草木等。 一般色蘊積聚的物質、物體、人體等,有質礙,有形體,占有一定的空間。
評分《大般涅槃經》捲三十二,佛雲: “眾生‘我’者即是五陰(五蘊),離陰(蘊)之外更無彆‘我’。” 因此眾生所認為的“我”即是由五蘊聚閤而成的,五蘊之外,並沒有一個獨立的“我”存在。那麼,什麼是五蘊? 簡單地來說,“蘊”,就是積聚的意思,舊譯“陰”或“眾”(唐代以前翻譯的佛教經典稱為舊譯),因此五蘊又稱為“五陰”“五眾”,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的總稱。 色蘊:“色”含有現代人所說的“物質”的意思,色蘊,就是物質的積聚,是指四大種(構成物質的四種基本因素、微粒統稱為--地、火、水、風),以及由四大種積聚而成的人體、物體、器物、山川河流、草木等。 一般色蘊積聚的物質、物體、人體等,有質礙,有形體,占有一定的空間。
評分《大般涅槃經》捲三十二,佛雲: “眾生‘我’者即是五陰(五蘊),離陰(蘊)之外更無彆‘我’。” 因此眾生所認為的“我”即是由五蘊聚閤而成的,五蘊之外,並沒有一個獨立的“我”存在。那麼,什麼是五蘊? 簡單地來說,“蘊”,就是積聚的意思,舊譯“陰”或“眾”(唐代以前翻譯的佛教經典稱為舊譯),因此五蘊又稱為“五陰”“五眾”,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的總稱。 色蘊:“色”含有現代人所說的“物質”的意思,色蘊,就是物質的積聚,是指四大種(構成物質的四種基本因素、微粒統稱為--地、火、水、風),以及由四大種積聚而成的人體、物體、器物、山川河流、草木等。 一般色蘊積聚的物質、物體、人體等,有質礙,有形體,占有一定的空間。
宗通與說通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