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马塞尔·施沃布,被称为“超现实主义先驱”,象征主义作家中的关键人物。他撰写时评、散文、传记、文学评论和分析,也从事翻译和改编戏剧。在法语文学中,他与斯忒法·马拉美、奥克塔夫·米尔博 、安德烈·纪德、莱昂·布洛伊、儒勒·列那尔、雷米·德·古尔蒙、阿尔弗雷德·雅里等名家比肩。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双重之心》(Double Heart,1891 )、《戴金面具的国王》(The King In The Gold Mask,1892)及本书。
这本书是法国文学大师施沃布的一本著名的作品集,被誉为最早的传记小说之一,写于1893年至1896年,初版于1896年。本书涉及22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包括科学家、艺术家、诗人、公主、罪犯等,时间跨度从古希腊诸神时代一直到19世纪在爱丁堡发生的连环杀人案。施沃布萃取这些反常人物生命中某些特别的时刻,混合史料、传说和幻想元素,使他们从几乎被湮灭的历史标本转化为“在其绝对特异中寻求自我”的人。施沃布编织出的不可思议的微妙细节,给人留下极为奇异的印象。为了写出这些故事,施沃布从编年史、回忆录、书信等资料中搜集了大量的原始素材,其中就有两份保存在巴黎国家档案馆里的15世纪的减刑书,以及1889年在突尼斯的一座古墓中发现的迷魂咒。
《虚构列传》以其深邃的主题、精巧的构思和独特的叙事方式,为读者呈现了一场穿梭于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奇妙之旅。 本书提及了二十一个生活时代不听身份也不同的人,以他们生命中的切片为蓝本书写了属于他们人生的故事尽管有些并不属实。 《虚构列传》是一部关于人性、关于爱情、...
评分《虚构列传》是一部半传记片段汇编,汇集了众多亦真亦假历史人物的微型肖像。 其中的每一章节简短叙述里都包含了一个人物出生至死亡终止的故事。施沃布将他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描述成静止画面,构成了拼贴画的一部分。那些看似历史记载的东西其实是虚构的,模糊了抄袭与翻译、事...
评分《虚构列传》毫无疑问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之所以说它有意思,不仅是因为作者书写人物传记的手法很特别,也因为作者关于历史人物独特的理念。 相对于人们普遍关注的历史上人物的伟大之处,作者其实更关注人物的独特个性与细节,比如苏格拉底有个狮子鼻,伊拉斯谟不喜欢鱼,亚里...
评分《虚构列传》以其深邃的主题、精巧的构思和独特的叙事方式,为读者呈现了一场穿梭于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奇妙之旅。 本书提及了二十一个生活时代不听身份也不同的人,以他们生命中的切片为蓝本书写了属于他们人生的故事尽管有些并不属实。 《虚构列传》是一部关于人性、关于爱情、...
评分马塞尔·施沃布,一位19世纪的法国象征主义作家,未满38岁就与世长辞的他是众多名作家的灵感源泉,例如博尔赫斯、波拉尼奥、让·艾什诺兹等。既然如此,施沃布怎会被世界忽视到近乎消失的程度呢?是施沃布的哪个作品对博尔赫斯的《恶棍列传》产生了影响呢? 《虚构列传》原名《...
这本书仅有115页,22个短故事,可是里面所含的意蕴极其丰富,可谓是一座座宝藏,每一个故事都可以排成一部电影,每一故事都存在一个鲜活的命运。故事中人物的命运开始是一番景象,最后又换了样貌,让人回味变化的标志观点在哪里,细细一看,每一处都是拐点,甚至起点已经预兆了终点。喜欢新奇、喜欢探险、喜欢哲思、喜欢看人间命运的我,会一读再读这本书。 这本有趣的书会引领读者思考沉重的命运问题,也算是很有趣的啦。 故事中人物的独特、个体性是唯美的精彩的。 我还感兴趣于作者施沃布是索绪尔的学生,他曾经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且在巴黎的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学院授课,且是史蒂文森、普鲁斯特、罗丹和王尔德的朋友,毕加索曾经参加过他的课程,寻着这条线,也感觉陌生的施沃布变得熟悉起来。希望有更多施沃布的作品来到身边。
评分这是博尔赫斯《私人藏书》里提到的一本,没想到能有中译出来,先直接给个五星
评分这是博尔赫斯《私人藏书》里提到的一本,没想到能有中译出来,先直接给个五星
评分那些历史里被寥寥带过,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名字,在《虚构列传》里拥有了被完整记录的人生。每个故事虽短,却包含了丰富的信息与情感张力,也许这不只是个人的命运叙述,也是人类历史书写方式的另一种可能。 施沃布只是对人物进行了虚构与再创造,没有添加评价性的言论,叙事语言简洁又不失趣味,这样的写作姿态让人在阅读时更能专注于故事本身,去感受每个人物的命运。 虽然只有短短115页,但也并不缺少深厚的哲学与文学质感。对喜欢探讨命运、历史与人性的朋友来说,非常值得细读。
评分有趣的是,施沃布也被作为虚构人生的主角,重写于大卫·博沙尔David B.的作品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