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世界的某些地区如此富强,而其他地区却如此贫困?为什么工业革命以及随之而来、史无前例的经济增长会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而非其他国家?为什么工业化不会让全世界富裕起来,反而让某些地区更加贫困? 流行的观点认为,工业革命是随着17世纪欧洲稳定的政治、法律和经济制度的突然进发而产生的。相反,克拉克提出,这些制度早在工业革命前就存在。他认为,这些制度的渐变导致这些国家发生了深刻的文化变革,人们摒弃了狩猎一采集社会的本性——暴力、急躁和懒惰,转而形成了经济人的习惯——勤奋、理性并接受教育。 此外,克拉克在本书中大胆提出全新观点:决定人类穷与富的命运,并非剥削、地理因素或天然资源——文化才是决定性因素。 本书质疑“贫穷社会可通过外力介入,获得经济发展”的观念,论点精湛冷静、逻辑推理严密,更大胆以截然不同的崭新观点探讨全球经济发展模式,重塑人类历史与当今世界面貌。《纽约时报》将本书誉为“经济学领域的下一枚巨型炸弹”。
若干年前,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格雷 戈里·克拉克写了本经济史,讨论英国工 业革命的产生。书名《告别匮乏》(A Farewel to Alms)——显然是套用海明威 小说标题《告别武器》(A Farewell to Arms)。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的城市很航 脏,瘟疫流行,每代人都有三分之一早 死。人回靠...
评分1、 在我固有的书单里,应该不会出现这样一本书,即便它的名字叫《应该读点经济史》。 对于这类略带强势的标题我一般都敬而远之,比如你必须知道的**一类书,我会想我不知道的时候过得也挺好;另外,对于经济学一类的书,我很少有勇气拿起来看。 在我读大学的时候,有相当长...
评分瀑布与汲泵 辉格 2014年5月7日 http://headsalon.org/archives/5153.html 人们在评价一个社会时,常把阶层间的流动性作为一个重要指标,认为适当的流动性是一个健康而有活力社会的应有特性,它可以为奋斗、进取和各种创造性活动提供动力,让身处下层者不至于丧失希望而产生反...
评分看过英文原版了。台湾繁体字版翻译为《告別施捨:世界經濟簡史》(A Farewell to Alms)。网上已经有不少评论了。 这书里都是作者自己的逻辑和论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f8e74101008fdl.html http://www.strongwind.com.hk/article.aspx?id=7218
评分翻译有几处错误,如下。 P185: 新的资本存量水平上,每新增1单位的资本就会使产出再增加dy0。 因此,只要利率保持不变,创新就会使得物质资本投资减少。 原文是induce,译者估计误认为reduce,所以完全弄反了。作者的意思是创新会导致物质资本投资。 P223 事实上,如果人口没...
让我比较吃惊的是马尔萨斯陷阱,但这也非作者本人观点。除此以外没有太多留下印象的内容。亦或许是我对计量统计的木讷,看的似是而非。总觉得作者一些结论性的东西难免偏颇,例如工业革命后穷国赶不上富国的原因简单的概括为生产率低,劳动力分配过剩。 ps. 中文版的书名翻译真的是傻得一逼
评分翻译得一般,其中最喜欢是对1949的定位那一句话
评分无趣的看完。
评分外行看热闹
评分本书开篇以“马尔萨斯陷阱”开篇,最后又以它结束,这个现在一般人难以涉足的领域,被克拉克讨论的游刃有余,从人口密度谈到技术进步,谈到产权以及其他诸多社会环境约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