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娜・卢戈夫斯卡娅于1918年12月13日生于莫斯科。
尼娜日记写于1932年至1937年的5年间,对前苏联历史稍有了解的读者都知道那是怎样的一段岁月。1937年1月4日,也就是最后一篇尼娜日记的第二天,尼娜家的公寓遭到了搜查,妈妈被秘密警察带走。3月16日,尼娜全家被捕。
当年,除了爸爸独自一人在狱中之外,尼娜与其他家人被判在远离莫斯科、位于苏联最东北角的科累马劳动营(西伯利亚)劳改五年。她们只是被斯大林的秘密警察流放的3万莫斯科人中的4人。(1937年斯大林政府决定了将要受到镇压的人数——计划将处决72950人,流放177500人。在莫斯科的目标是处死5000人,流放30000人。)
1942年,在熬过漫长的监禁之后,她结了婚,日后成了一位画家。
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的政治解冻阶段,斯大林大肃清运动中的许多受害者都恢复了名誉,得到了平反,其中也包括尼娜的妈妈。妈妈去世后,尼娜不断上诉要求平反
1963年,她写信给赫鲁晓夫。她当年的审判结果最终因为缺乏证据而被撤销。然而,自出狱后她再未提笔写作。
尼娜于1993年去世,享年74岁。去世两年前亲眼见证了前苏联政权的倒台以及国家解体。
发表于2025-03-31
我要活着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尼娜的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她的命运更是如此,每一天都胆战心惊充满恐惧不安,以我的经验判断这种环境是人心智成长的最佳催化剂。 国家没有主义之分,白色恐怖是独裁国家永恒的主旋律。看着80年前尼娜的日记居然让我没有丝毫的时空交错感,真叫人毛骨悚然……也只有在无神论的...
评分我不知道该如何开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我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来读尼娜的日记。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居然会冒出这种想法——终于读完了。因为日记中无数的琐事,竟也掩不住尼娜对生命的渴望。当生活给予了她太多的苦难时,尼娜,这个十三岁的女生,笔触细腻的另有些大作家都黯...
评分我不知道该如何开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我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来读尼娜的日记。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居然会冒出这种想法——终于读完了。因为日记中无数的琐事,竟也掩不住尼娜对生命的渴望。当生活给予了她太多的苦难时,尼娜,这个十三岁的女生,笔触细腻的另有些大作家都黯...
评分尼娜的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她的命运更是如此,每一天都胆战心惊充满恐惧不安,以我的经验判断这种环境是人心智成长的最佳催化剂。 国家没有主义之分,白色恐怖是独裁国家永恒的主旋律。看着80年前尼娜的日记居然让我没有丝毫的时空交错感,真叫人毛骨悚然……也只有在无神论的...
评分尼娜的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她的命运更是如此,每一天都胆战心惊充满恐惧不安,以我的经验判断这种环境是人心智成长的最佳催化剂。 国家没有主义之分,白色恐怖是独裁国家永恒的主旋律。看着80年前尼娜的日记居然让我没有丝毫的时空交错感,真叫人毛骨悚然……也只有在无神论的...
图书标签: 尼娜·卢戈夫斯卡娅 俄罗斯 外国文学 日记 政治 传记 小说 我要活着
克格勃最新公开的档案中,一个名叫尼娜的女性“政治犯”在少女时期的日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日记显然被内务人民委员会仔细研究过,其中用来作为证据指控她有罪的文字都已被用红色的铅笔划出。她的父亲因政治观点不同而受到迫害,不是经常被捕入狱就是被流放到远离莫斯科的地方,因此,尼娜偶尔会在日记中发泄自己的恼怒,日记中诸如此类的文字,都被当做了将她定罪的佐证……史书的特点在于提供一种严谨的概观,但是一册如尼娜日记般末经润色又坦诚的日记,却用生动的即时性语言向我们讲述了她曾经历的生活点滴。
昨天只翻了几页,觉得没什么意思;今天用了六个小时读完了,越读越觉得世界上还有人和我的内心感受这么相像——不过我早就对爱情失去了兴趣——所以读书期间痛哭了几场。因为那里面分明就是我的苦难,我的疑惑,我的绝望。我深切的感受到了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和我一样的人,曾经有,现在也有。其实人性总是相似,只要贯之以同样的人生现实,人们的反应大致就会一致了。最适合在崩溃时候朗诵那句“我将死在去乡间别墅的火车下,在车轮下向外绽放微笑。”我想我也要活下去,快乐的活下去——“我要把痛苦全都扔在他们脸上,让他们知道我快乐着呢”!
评分越到后面越无聊。。。
评分我和尼娜太像了
评分如此细腻,如此真挚,她只写给自己,却让世界的读者读到。
评分13岁的思想怎么那么成熟了
我要活着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