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上靖(1907~1991),日本当代著名作家,评论家和诗人,日中古代文化交流史和中国古代史研究家,日中友好社会活动家。1907年出生于北海道,早年遍读中国典籍。代表作有《斗牛》《城堡》《天平之甍》《楼兰》《敦煌》《孔子》等,其中《天平之甍》于1958年获日本艺术选奖。
日本天平年间,正值大唐开元盛世。为了寻找传戒高僧,四位年轻的日本僧人不畏艰险随遣唐使船西来,荣睿和尚与普照和尚几经周折,终得到高僧鉴真应允东渡。已在大唐五十年的老僧业行,也带上了花费毕生心血抄写的经卷,与他们一同归国。
五次渡海受挫,众人在滚滚波涛间几经沉浮,或客死异乡,或魂归大海。鉴真虽然双目失明,却不改初衷,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时抵达日本,于奈良东大寺登坛授戒,为天平时代文化的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井上靖和川端、三岛一样都是巨匠级的大家”,川端十多年前就读过一些,三岛后来也略有涉猎,井上,至今才第一次读。某人跟我提及过数次他的《敦煌》,尚无机缘。这本《天平之甍》,是无意偶得。 不熟悉井上的文风,读完这本,只觉很淡很淡,如水。虽说是小说,叙事也好,措...
评分整体而言,原著与译文俱佳,值得重读多遍。第一章有几处翻译,似可再推敲。 第四页:“……玉生、铸生、细工生……” “细工”应该即为日语『細工』,其实就是手工艺人,翻译照搬日语的汉字,不作注释,实在难以理解,难称良译。 第九页:“芦苇间点缀着无数的水路标,有几个上...
评分掩卷长叹,只有一个词形容来这种压抑感,“肝肠寸断”。 觉得最不忍卒读的是业行穷尽毕生精力所抄的经卷沉入海底那一段,那一段读来也觉得压抑至极 就像局外人一样麻木的看着一副宗教画,画风是敦煌石窟里那些壁画的样子——历尽沧桑之后所有浓墨重彩剥落殆尽,只剩得洗尽铅华...
评分普照、荣睿、玄郎、戒融四人怀揣着相似的想法赴唐,最终轨迹各不相同。 耗尽心血筹备鉴真渡日的荣睿死了,彦祥死了,玄郎初时一心想回国,最终在唐土还俗娶妻生子,羞于身份终留在了唐土。戒融选择四处行走托钵修行,说着不再返回国土要去了天竺,依后传似是折返,规程中携带的...
评分古井有微澜 从昨天到今天,读完了井上靖的《天平之甍》。 知道井上靖有一段时间了。最开始知道他的名字,还是从怡微那里,她也是读了这本《天平之甍》,感到很惊艳。于是我就记下了这本书,想着什么时候有时间去找来读一下。后来,看了一部日本电影,叫《记我的母亲》,非常...
辽筋井骨
评分近来才慢慢学会欣赏删繁就简的美。整个书的风格清苦有涩意,像茶。而我一直以来是不爱饮茶的,长大了,味觉与审美都渐渐多了些层次,而不再有激烈饱满的情绪,心里也就空出了地方,可以欣赏枯寂与苦涩的美。行文是节制平淡的,用说明文的感觉,将史料与小说融到一起写,别有冷清之感,但是也觉余味悠长。井上靖这种笔法,写普照业行鉴真的个性写的好,那是自然;难得的是写戒融这般洒脱的个性也写的栩栩如生,却是不易。
评分以古时候作为文化、宗教等传播桥梁的留学僧人为主角,虽然只平平叙述了普照一行人从日本出发到唐土,几个主要人物分道求志,以及最后偕同鉴真一行僧人耗费十多年时间才终于回到日本的过程;但一路上的境遇、僧人们的变化以及最终归宿不得不令人感慨。能在史上留下蛛丝马迹的人大概只是曾经于两国间漂流之人的极少数,而更多的人,他们付出几年、十几年、甚至一生为代价,即使学有所成并满怀着重返故土宣扬文化或宗法的大志,最终却不得不葬身于无情的波涛之中没有丝毫反抗的余地。另外业行这个人物相当让人唏嘘啊。。
评分機緣與篤定,佛是走自己的路的。
评分機緣與篤定,佛是走自己的路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