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原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英国作家、新闻记者、社会评论家,著名的英语文体家。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名字衍生的一个形容词“奥威尔式”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
奥威尔置身历史的一端,告诉我们另外一端的情景。他先写出将要发生的一切,继而大家如同他笔下的温斯顿、茱莉娅、奥布兰、帕森斯和其他人物那样,去活或者去死。《一九八四》描写的不是世界的某一阶段,而是最终结局。
再看了一遍《一九八四》。是在对自己提醒。每一天过去,困囿在自己的小情绪里,其中有多少关乎这个世界的命运呢。没有。每一天过去,偶尔升起的失落感幸福感那么隆重,沉沦其中,似乎就可以称之为生命的全部了。欢喜,悲伤,其实真的有多少关乎人类的命运关于未来的人类呢。没...
评分 评分 评分《1984》中有一个很小的细节,读到的时候我惊了一跳。 大洋国的外围党员每天早晨醒来之后,都要在电幕的监视下做一套体操。其中有一节“指尖碰脚趾”的动作,是温斯顿最痛恨的。每次一做这个动作,他都会“从脚踵到屁股感到一阵剧痛,最后常常又引起咳嗽的发作。”他原本正陷于...
评分最近断断续续在看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别人问我它是什么书的时候,我会很严肃地和他们说:这是一本很恐怖的书。 说它是恐怖之书不是说这书写的是恐怖故事,而是让你看了以后你会觉得不寒而栗,你会庆幸自己暂时没有生活在那样的氛围之中。 单看我的这题目吧,...
这本书越看越压抑冰凉,开头还能轻松笑着"瞎说什么大实话",越往后读,一方面觉得奥威尔的政治敏感太强,另一方面他把人性和体制看的透彻到有点恐怖,或者说其实人性和体制才是恐怖的源头。奥威尔用如此冷静的笔触把希望捏碎给我看。某一时刻,我如温斯顿在读"那本书"时一样,很多道理都知道所以看到书里也写着会觉得更有希望,但这股愉悦很快被现实击碎。还有很多观点让人脑洞大开或者开启新角度,为此又再次感慨奥威尔看问题的透彻力像手术刀一样游刃有余的游走在你的脑袋上,随时都可以削掉一块告诉你里面藏着什么。当然其实他如此“残酷”的讲诉这件事,无非是想这种事情永远不要发生。
评分悼念孙仲旭先生,享年41岁,英年早逝
评分伟大的奥威尔!
评分翻译的略弱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设计(封面画是我挑的)、排版、印刷比较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