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學忠,1986年畢業於香港大學中文係,副修曆史學。1987年考取日本文部省奬學金留日,赴國立築波大學地域研究科作研究生,1989年入曆史·人類學研究科修讀博士課程,專攻中國史,1991年獲史學碩士,1996年博士課程學分修滿,2003年獲香港大學中文係博士學位。曾先後任教於香港浸會大學曆史係、香港大學中文係、香港教育學院中文係,現供職於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主要研究領域是近代東亞國際關係史、近代中日、中韓關係史、近代中國政治外交史、近代中國法製史。發錶《近代中韓關係的再編——朝鮮開化官員金允植的視角》(2009)、《法政速成科與留日法政教育》(2006)、《清末新政期國際法移入的作用》(日文,1996)、《甲午戰爭後國際法傳入中國的過程》(日文,1995)、《甲午戰爭前清朝對國傢主權的認識與態度》(日文,1994)、《1879—1882年朝鮮對美開國時期中國的朝鮮政策》(日文,1994)等論文多篇。
國際法在晚清傳入中國,是曆史大事,可以視作西潮東漸引發文化變遷的典型範例,影響深遠,反映瞭西方文明滲透入中國思維的過程,更展示瞭中國傳統“天下觀”崩解的具體情況。全書以全球化的視野,探討瞭晚清國際法傳入中國,引起有識之士思考國際對策,從“師夷之長技以製夷”,到“用夷變夏”的具體過程與思維變化,反映瞭東西方文明踫撞之時,遭受侵略壓迫的中國,在被迫納入西方主導的世界體係之時,是如何重新定位自身的文化秩序,在左衝右突、幾乎可說是“睏獸猶鬥”的艱苦情況下,接受瞭西方國際法的挑戰。同時也展示瞭所謂“國際公法”多麵與多層次的復雜性,對於我們思考世界曆史中不同文化進程的發展,有一定的啓發作用。全書資料資料翔實、論證細密,是近年該領域研究中的一部力作。
一部論著的邏輯和綫索若是過於清晰順暢,就往往忽略曆史本身的碎片化和偶然性這個問題,也會忽略曆史圖像本身的豐富性和復雜性。林學忠此書顯然考慮到瞭這樣一個問題。 本書運用多語言的史料,問題意識明確而有啓發力,邏輯論述亦較老道精湛,花一天時間讀畢,收...
評分一部論著的邏輯和綫索若是過於清晰順暢,就往往忽略曆史本身的碎片化和偶然性這個問題,也會忽略曆史圖像本身的豐富性和復雜性。林學忠此書顯然考慮到瞭這樣一個問題。 本書運用多語言的史料,問題意識明確而有啓發力,邏輯論述亦較老道精湛,花一天時間讀畢,收...
評分一部論著的邏輯和綫索若是過於清晰順暢,就往往忽略曆史本身的碎片化和偶然性這個問題,也會忽略曆史圖像本身的豐富性和復雜性。林學忠此書顯然考慮到瞭這樣一個問題。 本書運用多語言的史料,問題意識明確而有啓發力,邏輯論述亦較老道精湛,花一天時間讀畢,收...
評分一部論著的邏輯和綫索若是過於清晰順暢,就往往忽略曆史本身的碎片化和偶然性這個問題,也會忽略曆史圖像本身的豐富性和復雜性。林學忠此書顯然考慮到瞭這樣一個問題。 本書運用多語言的史料,問題意識明確而有啓發力,邏輯論述亦較老道精湛,花一天時間讀畢,收...
評分一部論著的邏輯和綫索若是過於清晰順暢,就往往忽略曆史本身的碎片化和偶然性這個問題,也會忽略曆史圖像本身的豐富性和復雜性。林學忠此書顯然考慮到瞭這樣一個問題。 本書運用多語言的史料,問題意識明確而有啓發力,邏輯論述亦較老道精湛,花一天時間讀畢,收...
說得還可以,就是現代語境太多。
评分法律不早完全,外交必難起色
评分非常有意義的一篇博士論文,對於國際法同晚清中國的復雜關係闡述得精細深刻,對於同領域的學者來講是一部十分有參考價值的著作
评分視角應該提前至條約通商時代。領事商貿關係中的公法實踐纔是公法權威樹立、接受的起點,即相對於本書的中國進程,駐華領事中對條約的遵守、積極維護更重要。畢竟前帝國主義的國際法時代。參考赫德日記。
评分此書十分精彩,獲益匪淺。作者從傳入、詮釋和應用的角度對晚清中國解構、適應西方國際法的史實進行瞭深入剖析。本書不僅著眼於國際法本身演進成規的過程,亦對從自然法到實在法的國際法內涵,國人的文明觀、世界觀和現代化取徑,清廷融入、主導新秩序的嘗試以及其在國際法運用下的二元矛盾等內容展開瞭全麵討論,視角多有獨特之處。全書構建瞭一個清晰的論述體係,並且其史料調用也如臂使指。除正文諸文字外,其文獻綜述亦十分紮實,可為範本。(印刷錯誤:141頁將“果”與“研”字印刷重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