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欧梵,一九三九年生于河南,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哈佛大学博士。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哈佛大学等,现为哈佛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铁屋中的呐喊》、《上海摩登》、《西潮的彼岸》、《狐狸洞话语》等。
苍凉是一种参差的对照,世故是一场刻骨的悲凉。张爱玲——从小人物世界创造的新传奇。
“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张爱玲认为,具有启示性的“苍凉”的显现能揭示素朴的真理。她以一种卡桑德拉式的姿态和当时弥漫的民族气质和革命进程唱反调,却从日常生活的小人物世界创造了另一种“新传奇”。
真正的爱只有在世界末日才有可能,在那个时间终端,时间本身便不再重要。正是在那样的时刻,张爱玲的“苍凉”美学才是可以想象的,她的世故也从刻骨的悲凉中酿出。
《苍凉与世故》收入了著名学者李欧梵为张迷们写的关于张爱玲的文章,并且在原版本的基础上新增了他为《色戒》写的所有电影评论。
我个人认为:对照记那节给我的感触最深,讲述了李欧梵对对照的对照,分析了张爱玲的自我,这个自我具有强烈的历史怀旧意识,是个孤儿般的存在:对祖父母一代的寻根探索,是对传统(旧时代旧人物)的一种追忆,从中获得了温暖,但这个温暖是一鳞半甲寻来的,虽然珍贵却没有她的...
评分我个人认为:对照记那节给我的感触最深,讲述了李欧梵对对照的对照,分析了张爱玲的自我,这个自我具有强烈的历史怀旧意识,是个孤儿般的存在:对祖父母一代的寻根探索,是对传统(旧时代旧人物)的一种追忆,从中获得了温暖,但这个温暖是一鳞半甲寻来的,虽然珍贵却没有她的...
评分《 蒼涼與世故: 張愛玲的啟示》 作者李歐梵 本來抱著幾大期望睇呢本書,一來作者名氣大,二來出版商:OXFORD. 但曾經用心睇,作者東拉西扯,全無重心,............浪費時間!
评分《 蒼涼與世故: 張愛玲的啟示》 作者李歐梵 本來抱著幾大期望睇呢本書,一來作者名氣大,二來出版商:OXFORD. 但曾經用心睇,作者東拉西扯,全無重心,............浪費時間!
评分我个人认为:对照记那节给我的感触最深,讲述了李欧梵对对照的对照,分析了张爱玲的自我,这个自我具有强烈的历史怀旧意识,是个孤儿般的存在:对祖父母一代的寻根探索,是对传统(旧时代旧人物)的一种追忆,从中获得了温暖,但这个温暖是一鳞半甲寻来的,虽然珍贵却没有她的...
理论重复较多。头几篇,关于张爱玲作品的“现时感”,苍凉美学,“错置”等观点非常有趣,分析精辟。而读到后面术语开始堆砌,显得晦涩起来。果然《上海摩登》才是巅峰作啊。。
评分我们说过,李欧梵笔下的鲁迅和张爱玲是他研究的两极,前者是严整的学术研究著作,而后者则是大量的散篇组成的,我们不能说因为前者结构完整,就认为《铁屋中的呐喊》更加重要。在我看来,张爱玲小说透出来的现代性颓废,才是李欧梵关注的焦点,虽然他没有写成论著,但是他的文笔细读,已经超过了他对于鲁迅小说的解读和分析。另外,李欧梵本身就是老狐狸,特点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而散论才是他最重要的写作风格,用他熟悉的写作风格去写作他喜爱的作家人物,这样如果不出彩就奇怪了。本书一半的篇幅留给了李安导演的《色戒》,李欧梵不仅是文学评论家,而且还是电影评论家,对于张爱玲和李安的小说和电影进行了双重评论,既要比较李安与张爱玲的电影,又要分析各自的不同和特点。说起来,看色戒更能现实出老狐狸博学多闻的特点。
评分李先生出品,质量有保障~很多视角都非常新,只可惜理论方面的我知道的有限啦,开眼界!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其实不多,重复谈论明显,因为文章写的时候都是各种独立,不过里面有几个角度是我之前忽略的。一是张小姐作品里的“现时性”,一种文明的节拍。对上海的归宿感和对家庭的疏离感,常常通过时空的破裂(如战争)去表现一种参差的对照和周而复始的蛮荒。这里的参差对照指的是某种错置的、不均衡的样式(如新旧物件的并置)。二是小说里的视像感,即一种所谓的浸淫在技术化视觉性认识论的新文体(其实就是受她对电影的爱好影响了)。不过最重要的还是看到了电影和小说这两种介质在体现同个题材时的偏向。作为小说家的张小姐用其独有的距离感和寓言手法,体察到电影的界限,拆解了假象所建构的神话,弱化了矛盾的戏剧性。所以,有个叙述者的声音游走在小说人物世界的里里外外,包括故事的叙述情境里和来自外在的视角。
评分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