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帕·拉希利
印度裔美国作家,出生于伦敦,父母为印度移民,随父母三岁移居美国。
1999年出版首部短篇小说集《疾病解说者》获得2000年普利策小说奖。2003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同名人》,2006年被改变成电影。2008年出版第二部短篇小说集《不适之地》,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她的其他短篇小说多在《纽约客》上发表。
2005年,拉希里出任美国笔会副主席,2012年进入奥巴马总统的美国总统艺术人文委员会。
裘帕拉希利擅长对于移民生活的描写。
《不适之地》是孟加拉裔美国女作家茱帕·拉希里的短篇小说集。2008年4月出版后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小说类第一名,并在当年的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评选中,直接从初选名单中被授予大奖,被评委们称为好到完全没有“真正的对手”。 《不适之地》围绕爱情、亲情和友情,共分五个短篇和一个三部曲式的中篇,主要讲述第二代印度移民在欧美社会的生活。他们面对的问题不止是两种文化间的选择与融合,还有他们与父辈第一代移民之间因观念不同引发的矛盾和心结。从孟买到西雅图,从加尔各答到罗马,他们感受着对爱情的感动,深处异乡的不适,婚姻的考验和同侪间的战争,带着孤独与不安、欢喜与悲伤在异国他乡生长并向下扎根。
充满的东方文化和细腻情感的书。 很久之前读的了,看泡芙小姐时,里面说的。好奇就买来看了,当时家庭关系还不较复杂,读里面好几个关于婚姻关系的故事,心里有些小小的震撼,原来心灵还可以是这样的。似乎某部分确实了,或许从来就没找到过。
评分这位作者的书国内出版了三本,本本经典,不是文学上的珠穆朗玛峰那种高度,属于平原风光的旖旎,有些发现非常微妙,切入非常巧妙,值得收藏阅读。之前的《疾病解说者》与《同名人》都是顶呱呱的,《同名人》属于长篇,一点也不亚于她的短篇,叙述沉稳流畅,没有太多火化,却能...
评分 评分“倘若世世代代都在同一处不再肥沃的土地上反复扎根,人性就会像将马铃薯种在这片土地上无法繁茂茁壮。我的孩子们已经诞生在他处,即便我能力所及、掌控得了他们的命运,他们也将在不适之地扎根。”这段话出自美国作家霍桑的名作《红字》,被曾获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第一名的...
评分移民文学究竟会走到什么境界?除了疏离、恐惧、遗憾,是不是有些东西被蒙在移民文学这个标签下缺少了更深层次的思索,只是因为不适所以更多的问题凸显了,比如爱情,比如失去,比如童年。从这个角度说,拉西里写什么样的故事是不重要的,即使是曲折反复的爱情故事,也看过太多...
还记得第一次接触裘帕·拉希利是上童明老师的小说,讲到飞散,花了很长的时间去细读《疾病解说集》。后来读她的《同名人》,无感。这本又找回了让我手动点赞的状态,尤其是第一部分的短篇。
评分大量精妙的细节描写织成这部小说集,角色的举手投足泄露了情绪的起伏。作者描写异乡人被时空割裂的生活,有冷峻又节制的美感。这是属于女性的视角,细腻敏感,心思缜密,暗潮汹涌,不露声色。
评分引起我共鸣的部分和是不是孟加拉国移民故事无关。纯移民那部分又得不到任何点。移民小说还不如一个中国的小镇青年来北京的戏剧感更强。或者说,我更想看到中国的迁移故事。(所谓纯文学中总是这样腻歪的不是坏人但破坏性地处理家庭关系的人,真的很讨厌,去建立一个光明的人生吧)
评分朋友圈里著名作家很喜欢,我买来看了,我很不喜欢。
评分这本书应该是作者技法更成熟之后的作品,但是读起来没有《解说疾病的人》给我的惊喜。翻译得生硬,跟译者的中文较劲消耗了我许多精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