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义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午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l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刨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火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林语堂文集:风声鹤唳》故事就发生在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夜。姚家和张家是南城有名的丝绸业界大户,姚家的天章丝绸是祖传的家业,清朝乾隆皇帝敕建的府第,到了姚天章手里,更是广纳资金,大力发展,稳坐着南城业界头把交椅。张家老爷张介孚靠着有个银行家的岳父发家,做梦都想着打垮姚家,从此成为江南丝绸业界的龙头。江南名城——南城,自古以丝绸名重天下,流传着“桑蚕熟,天下足”的古语。
写得很一般,里面的人物除了老彭,基本都立不住。作者颇有野心,想塑造一个乱世佳人,所以费了很多笔力描写大时代的背景,以及悲惨的小民个体,总觉作者拿着一个小皮鞭抽打着读者,问,痛不痛?说实话,痛,但是一转身放下书本就不痛了,所以,这笔下乱世,好比那个不谙世事却...
评分故事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展现了战争年代人们的命运的变化。但是不仅仅是战争,命运,我觉得作者更想表达的是他对佛的理解。凄美的爱情故事也很美好,即使是一个悲剧结果。 1.抗日战争国民党的作用不能忽略,正面战场的抵抗主要来自国军,在小说里面有少许的介绍,作者还是比较...
评分 评分 评分半夜四点看完,关上书,只说四个字,莫名其妙。 我完全无法理解,前一分钟这个男人,还是自私自大病患者,拿着妄想拯救世界的心,行着不知所云的战略家路线。这样一个人理应顾全大局,不为儿女情长所左右。后一分钟就因失恋变失控的爱国者,单枪挑战一骑日本兵,死得道貌岸然...
该如何评价林语堂笔下的一众女子呢。林一直在以男性的视角书写女性,尽管他试着将自己的笔触尽可能地委婉和温柔一些。牡丹和丹妮可以说有着相当大的共性,都在反复犹疑着自己的感情,并且她们都在超过当时一般女人的感情基础上又有着很大的约束,既不像张爱玲写的那样乖张,也不是其他人笔下的贞洁女子。丹妮的感情在一开始的时候其实很容易预见,因为林语堂绝不会随便安排一个无关紧要的老彭出场。就像牡丹和梁老师一样,他们也是一对老夫少妻。结尾有点仓促,特别是写丹妮为博雅服丧之后,本以为会看到更多的波澜,却只用一句“为友舍命,人间大爱莫过于斯”,等于说将这段感情过于简单地进行了处理。《风声鹤唳》其实是《京华烟云》的后续,只是主角已经不是姚家,姚木兰也仅仅作为配角出场。不过依然无法掩盖林语堂对于她的褒扬。
评分不知为什么,想起《老残游记》。另,这内容简介驴唇不对马嘴啊。
评分可以。
评分开始的时候一直是三颗星吧,到最后一章果断一颗星,我想吐。对这种女人,我实在是看不懂哪里招人爱,我只想说,你这个小婊砸!-2018.12.22-71-冬至,明年这个时候我就好了,把这个人这段事都忘了。
评分这本书告诉我们。把一个女人交给另一个男人照顾本身就是不可靠的,即使他年纪大也好信佛也罢,两性吸引是人类本性。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你们三个都各自牺牲了自己,爱情悲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