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兰 日本爱知县立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近代中国の地方自治と明治日本》,汲古书院,2005年。
张寿安 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礼教论争与礼秩重省——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关晓红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孙青复旦大学历史系讲师。《晚清之“两政”东渐及本土回应》,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
发表于2024-11-22
新史学(第四卷)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图书标签: 新史学 思想史 中国近代史 社会史 近代史 知识社会学 歷史學 近现代史
《新史学》是探索史学发展新路的连续出版物,已出版三卷。本卷旨在对“约定俗成”、业已为人们习以为常的近代知识进行审视:近代知识如何“约定”?如何“俗成”?这类约定俗成在近代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中是如何发生的?具体而言,本卷涉及三个有关近代知识的问题,第一,“近代知识”是以何种方式被叙述或呈现的?第二,“传统知识”在面对“近代知识”时,作出了何种自我变通?第三,当一种制度、概念、生活方式或改头换面、或原封不动(此种情形仅限于“器物”层次)地被接受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一些便成为人们思想观念里、或者是社会生活中的新“传统”。这些新传统是如何形成的?收入本卷的9篇论文,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考察。
近代知識的傳入、理解、挪用、轉型,對日常生活、制度等方面的影響
评分大部分看不懂,刘三姐和样板戏备考,如今已算平常视角。顾德琳研究人种的文章,文化型和人种型种族中心主义。引言值得品味:如果说新教构成了资本主义兴起的伦理基础,那么,支撑中国奇迹的伦理基础又是什么呢?这是新史学必须触及的问题。
评分近代知識的傳入、理解、挪用、轉型,對日常生活、制度等方面的影響
评分认真读了黄东兰老师的《书写中国》和岸本美绪老师的《中国史研究中的“近世”概念》。岸本桑的论文从“近世”观念在中国的接受史讲起。爬梳了“京都学派”“东京学派”和中国学人三个主体对于“近世”观念的整理和接受。结构上值得学习。对于近世性的探讨也值得学习。书写中国从教科书入手,探讨教科书对日本国民历史观型塑的影响。以及对于“支那”“语词”流变的探讨。也非常强大。张寿安老师和孙青老师谈经学史的接受问题—或许接下来会对古礼在近代化过程中的再书写问题另行研讨。也很有启发。后三篇引入传播学和文化研究视角。可读性较强,但是相关研究同质性比较高。总体三星半。
评分总体“新意”偏弱,某些局部论述则甚精彩。
新史学(第四卷)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