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培恒,男,1934年1月生,浙江紹興人。1954年1月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係。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研究工作,1984年起即為該專業博士生導師。近十餘年來又把研究領域擴展至中國文學古今演變,與陳思和教授等創建相應的博士點,並任博士生導師。1979年起陸續齣版《洪昇年譜》、《獻疑集》等著作,發錶《<玉颱新詠>為張麗華所“撰錄”考》等論文數十篇,均以見解新穎、論據豐富、邏輯嚴密或考證審慎而受學界重視。與駱玉明教授共同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在1996年由復旦大學齣版社齣版後引起強烈反響,被譽為中國文學史研究的重大突破。現為復旦大學傑齣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浙江師範大學雙聘教授;兼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駱玉明,祖籍洛陽,寄籍江蘇建湖。1951年生於上海。197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係,現為復旦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著有《徐文長評傳》(閤著)、《南北朝文學》(閤著)、《縱放悲歌——明中葉江南纔士詩》、《老莊哲學隨談》、《近二十年文 化熱點人物述評》、《簡明中國文學史》等;與章培恒教授共同主編三捲本《中國文學史》;參與翻譯吉川幸次郎《中國詩史》、前野直彬《中國文學史》、吉川幸次郎《宋元明詩概說》等論著,並負責各書之最後校定。發錶專業學術論文數十篇,其餘散見於中國內地、香港、颱灣各種報刊雜誌的各類文章數百篇。
本書是對現代文學以前的中國文學發展過程的實事求是而又獨具特色的描述。在描述中,作者根據馬剋思主義理論,以人性的發展作為文學演變的基本綫索;吸收西方形式美學的成果,把內容賴以呈現的文學形式(包括作品的語言、 風格、體裁、敘事方式、由各種藝術手法所構成的相關特色等)作為考察的重點,並進行相應的藝術分析;嚴格遵照實證研究的原則,伴隨必要而審慎的考證,通過對一係列作品的新的解讀和若乾長期被忽視的重要作傢、作品以及其他文學現象的重新發現,以探尋和抉發中國古代文學本身的演化和中國文學古今演變的內在聯係,從而揭示齣中國現代文學乃是中國古代文學的閤乎邏輯的發展,西方文化的影響隻是加快瞭它的齣現而非導緻瞭中國文學航嚮的改變。此書雖然充分吸收瞭復旦大學齣版社1996年齣版的《中國文學史》的優點,但卻已是一部新的著作。
《中國文學史新著》:有思想的知識體係 嚴傢炎 等 十一年前,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問世,該書由於突破瞭長期流行的文學史模式,在當時引起瞭不小的轟動,受到廣泛歡迎。十一年間,主編本著精益求精的態度多方聽取意見,幾度深入思考,加以重新修訂,於今將這部...
評分 評分中國文學史新著 導論 我們把以前的文學劃分為三個階段:上古文學、中世文學、近世文學。第二階段包括發軔、拓展、分化三個時期;第三階段則有萌生、受挫、復興、徘徊、嬗變五個時期的區分。 文學的基本功能是將美感帶給讀者。為讀者提供美的享受。 《詩經》的注重主觀感受...
評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似乎很少有人肯去寫文學史,無論官編私撰。由得一大堆的作品,堆在那裏。這大約是孔子“述而不作”的流風。所以我們有《昭明文選》、《十八傢詩鈔》、《唐宋諸賢絕妙詞選》乃至《四庫全書》,卻幾韆年都沒有一本像樣的文學史。 不過二十世紀前半葉,文...
評分這套書寫得最好的,最有創見的部分還是第三冊,即明清文學那一部分。這一部分是作者們研究的主要方嚮。 看的時候有這麼幾個問題,一直縈繞心頭。 文學史是綫性發展的? 什麼樣的作品算是文學作品? 抒寫人性與反映現實是不是都是文學應有的功能? 文學真的不為什麼服務?真正的...
坑爹,嚇死我瞭
评分觀點不啥啥,但我喜歡,各種意義上的喜歡
评分怎麼說,希望上天保佑我不要寫齣這種東西來。觀點先行多可怕啊。
评分有一點不明白。這本書以人性論為基礎,期間對“文以載道”和含蓄淡雅多有批判。這個標準強調得多瞭,有點置人性於藝術性之上的感覺,未免偏廢。人性在藝術價值中真有如此高的地位嗎。對每位詩人都有評判,看久瞭實在審美疲勞,不知這首詩是在何處優於那首。另一點覺得好玩的是作者常常打著“馬剋思主義理論”的旗號,但翻來覆去隻援引關於人性的一句話,可能是應對檢查。
评分如果執念不那麼強而導緻有些作傢的選篇失之偏頗,不經常用馬剋思來強製闡釋【嘿嘿】,還是挺好看的。尤其是作品分析,是讀過的幾版文學史中最精妙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