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捷尔·丽莲·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 1864-1960)
1864年生于爱尔兰科克市。原姓蒲尔,父亲乔治·蒲尔是个数学家。她早年丧父,随母由爱尔兰迁居伦敦。1882年,她得到亲友的一笔遗赠,只身前往德国求学;1885年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 其间还曾在柏林大学听讲斯拉夫学课程。1887年蒲尔学成归国,在伦敦结识了流亡在此的各国革命者。其中俄国民粹派作家克拉甫钦斯基(笔名为斯吉普涅雅克)对她影响最大。在他的鼓励下,她曾前往俄国旅游了两年,和彼得堡的革命团体有过联系。
1892年,她和一个受过她帮助、后来从流放地逃到伦敦的波兰革命者米哈依·伏尼契结婚。夫妇一起积极参与俄国流亡者的活动。伏尼契担任了流亡者办的《自由俄罗斯》杂志的编辑,她还出版了《俄罗斯幽默文集》,其中翻译介绍了果戈理和亚·尼·奥斯特罗夫斯基的作品。伏尼契还结识了普列汉诺夫、札苏里奇,并曾到恩格斯家里作客。
1897年,伏尼契的著名小说《牛虻》出版。苏联作家尼·阿·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他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曾对牛虻有过高度评价。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大陆,牛虻这个人物曾影响了许多当时的青年(参见刘小枫文)。
伏尼契还创作了其他一些作品。其中有小说《杰克·雷蒙》(1901),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奥利芙·雷瑟姆》(1904),叙述“牛虻”离家出走后13年的经历的小说《中断了的友谊》(1910)。
伏尼契晚年迁居美国纽约,苏联文学界人士曾到她纽约的寓所访问,并为她放映根据小说《牛虻》改编的电影。1960年7月27日伏尼契在纽约寓所去世。
发表于2025-02-07
牛虻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和刘小枫一样,我从来也不觉得牛虻是一本革命小说,所以每每有人把它和那本炼钢的扯在一起,我都觉得挺搞笑。 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初中一次期中考试前夜。那时候有考前晚上必看漫画的古怪习惯,好像这样就会考得比较好似的。不巧机器猫借出去了,就顺手抓了这本来看。结果被深...
评分再见牛虻 (耶稣)这个虚伪的受难者,他在十字架上被钉了六个小时,真的,然后就死里复生! Padre,我在十字架上被钉了五年,我也是死里复生。 ——牛虻第三部第六章 一 琼玛vs绮达 当很多年以前,我初次邂逅牛虻的时候还非常懵懂——而这样的...
评分和刘小枫一样,我从来也不觉得牛虻是一本革命小说,所以每每有人把它和那本炼钢的扯在一起,我都觉得挺搞笑。 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初中一次期中考试前夜。那时候有考前晚上必看漫画的古怪习惯,好像这样就会考得比较好似的。不巧机器猫借出去了,就顺手抓了这本来看。结果被深...
评分初识牛虻是在高中,从来为看“闲书”而内疚的我一下子就找到了看此书的理由:我要受革命主义教育! 曾经在刘心武的一篇小说《班主任》中闻听过牛虻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为资本主义毒草,仅因为小说中有毒害青少年的恋爱情节。在我看来,小说中的恋爱情节比起革命主义精神来...
图书标签: 伏尼契 外国文学 革命 小说 牛虻 爱尔兰 外国名著 名著
长篇小说《牛虻》是英国女作家埃·莉·伏尼契的代表作,小说出版以来,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在人口最多的中国和土地最宽的前苏联,《牛虻》拥有无数的读者,影响了几代青年。
《牛虻》以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意大利人民反对奥地利殖民统治的斗争为背景,以爱国志士“牛虻”的命运、遭遇和结局为线索,猛烈抨击了天主教会虚伪的反动本质,热情歌颂了意大利人民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所作的英勇斗争。
并不觉得这是一部“革命”小说,更应该像是牛虻在经历了无数风雨后内心的蜕变,和生父纠葛的感情,选择了革命这条道路最终坦然面对死亡英勇就义 在那个时代,牛虻不仅是声震寰宇的革命先驱,更是一个伟大坚毅的无神论者 无论我活着/或者是死亡/我永远都是/快乐的牛虻
评分并不觉得这是一部“革命”小说,更应该像是牛虻在经历了无数风雨后内心的蜕变,和生父纠葛的感情,选择了革命这条道路最终坦然面对死亡英勇就义 在那个时代,牛虻不仅是声震寰宇的革命先驱,更是一个伟大坚毅的无神论者 无论我活着/或者是死亡/我永远都是/快乐的牛虻
评分牛虻,自虐的牛虻,可怜的牛虻,教父对他太残忍,一再地失去他,最终也执迷不悔。琼也算是,哎 生活就该如此吗?还是生活冲淡了一切,只是看见有个疤,忘了是因为什么才有的疤。
评分所有爱恨情仇皆因“信仰”而起,无论是神父抑或牛虻。基督的信仰将世人皆贬低为平等奴仆,世人也因此不必为自己承担责任,因为祷告于基督耶稣时他们已经将身上的罪恶转移给最高无上的神,一切罪与过都是神的旨意,“怪我咯”~
评分哪好?
牛虻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