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贝松(Philippe Besson),1967—— ,法国年轻作家,迄今为止已创作了十余部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2001年,他的处女作《由于男人都不在了》荣获法国龚古尔罗布莱斯(Emmanuel Roblès)文学大奖。同年,《他的兄弟》进入费米娜文学奖评选的短名单。2003年的《情感淡季》荣获法国RTL-Lire大奖。同年创作的《意大利男孩》入围龚古尔文学奖和梅第奇文学奖短名单。他有五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和戏剧。其中《他的兄弟》被曾执导《玛歌皇后》的法国导演帕特里斯·夏侯(Patrice Chereau)改编成电影《死亡诗篇》,并得到2003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由于男人都不在了》讲述一战前夕的酷夏,黑头发、绿眼睛的贵族少年樊尚同时遇见了大作家普鲁斯特和年轻士兵阿蒂尔,遇见了一个灵魂与一个肉体,他将与一种安逸的生活和一种潜在的死亡面对面……
1999年,《由于男人都不在了》作家菲利普·贝松在阅读一次大战时的士兵的文献, 以及多位士兵的家书后深受感动,动手写下这个混合了沉重的时代背景和虚构的爱的故事。就像迈克尔·坎宁安以《时时刻刻》衔结弗吉尼亚·吴尔芙;简·里斯(Jean Rhys)以《藻海无边》衔结夏绿蒂·勃朗特;《由于男人都不在了》则以普鲁斯特为支线,编织了一个发生在三个男人间的《永别了,武器》式的故事。
萬一你收到我的死訊,你就這麼做吧。首先,你必須,而且要保持非常鎮定,你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要跑到街上去絕望地嚎叫;你的悲慚必須表現得既沉著又尊貴。 ──《前線書信》羅多夫‧伍茲 這本書,總是讓我覺得它看起來形影孤單。那天,我終於忍不住把它拿起來翻,於是,...
评分由于最近一直在看很枯燥的书,这本书便成为我换口味的试验品。作家、翻译者甚至是出版社都是第一次听到。既然只是拿来转换口味而已,没有当作很正式的读物去欣赏。也可能正是因为以这个比较低的姿态进入对此书的阅读,让我获得了一种发掘式的畅快。不像有些内容一般,但被编辑...
评分其实其他几本也很不错,不知道为何没有推荐?其他几本是《情感淡季》《脆弱的时光》《与往事说再见》,都很有味道。越来越喜欢法国文学,优雅、细腻、深邃、耐人寻味,宛若品一杯杯具有不同故事的葡萄酒。也能让人的生活节奏慢下来、慢下来,慢慢地生活。
评分一本卓然出众的小说:光彩夺目、充满创造力和勇气。一场文学的恋爱,盈溢着奇思妙想、深入人心的情节以及慧黠如织锦般的文字。故事背景里史实的暧昧和沉重,与读者阅读时的愉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细致、敏锐而且残酷,极其美妙的书写。 ...
评分有一颗星是给译者的。 尹宵这个名字很陌生,在豆瓣上也没有查到任何相关的记录,但这一本书足以让人记住他。译文优美,有韵律感。看着樊尚的自白的时候,似乎耳边有一个少年在轻声低语。这样的文字在翻译作品中是很难见到的。 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叙述也是平淡的,即使在最...
是一战前夕,不是二战前夕。请看着我的冷漠脸
评分萬一你收到我的死訊,你就這麼做吧。首先,你必須,而且要保持非常鎮定,你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要跑到街上去絕望地嚎叫;你的悲慚必須表現得既沉著又尊貴。 ──《前線書信》羅多夫‧伍茲
评分这本书真是Taylor-Swifty,一个故作老成的十六岁美少年玩过四十岁的名流作家又搞上奔赴战场的大兵,整天絮絮叨叨自己理想化的内心不凡与情感高见,可是一切却那么的真实那么的感染人,喜欢结局的戏剧冲击力却不喜欢少年自己的结局;可能是因为翻译的原因,读起来真的很矫情。
评分语言还能更矫情么,简直如同读豆瓣忧伤女文青,不过法语写出来可能读起来确实好多了。没看出来什么普鲁斯特不为人知的一面啊,就最后结局的确没想到。主角反复强调自己的姓名和外貌特征 - 缺乏安全感和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似在说明他确实只是个16岁少年,这整本书不过就是个“奇遇”而已。
评分我不是很喜欢结尾那个显得太刻意的设置,但是这个故事写得的确美,情绪细腻饱满,翻译也流畅。本质上是个男同爱情小说,但是加入了死亡、战争和对写作的思考,增加了一些厚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