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臘的大哲學傢,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的學生,亞裏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師。他一生大部分時間居住在古希臘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熱愛祖國,熱愛哲學。他的最高理想,哲學傢應為政治傢,政治傢應為哲學傢。哲學傢不是躲在象牙塔裏的書呆,應該學以緻用,求諸實踐。有哲學頭腦的人,要有政權,有政權的人,要有哲學頭腦。
《理想國》涉及柏拉圖思想體係的各個方麵,包括哲學、倫理、教育、文藝、政治等內容,主要是探討理想國傢的問題。
《理想國》一書是柏拉圖的一篇重要對話錄,對話錄裏柏拉圖以蘇格拉底之口通過與其他人對話的方式設計瞭一個真、善、美相統一的政體,即可以達到公正的理想國。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人類曆史上最早的烏托邦。在他的理想國裏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傢,他認為現存的政治都是壞的,人類的真正齣路在於哲學傢掌握政權,也隻有真正的哲學傢纔能拯救當時城邦所處的危機。這種信念構成瞭柏拉圖成熟的政治哲學體係的核心。在他的眼裏“哲學傢”有著特殊的內涵。他認為哲學傢是最高尚、最有學識的人,而這種賢人統治下的賢人政體就是最好是政體。所以,隻有建立以哲學傢為國王的國傢纔是最理想的國傢。這個國傢就是存在於天上的模範國傢。
在他看來,哲學傢的本質是具有知識,具有智慧、正義、善的美德,隻有哲學傢纔能達到對國傢最高理念的認識,即對“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隻能把握“意見”而已。治國作為一門知識,也隻有哲學傢纔能掌握它,進而有資格執政,也就是說隻有哲學傢纔能達到對於國傢理念的認識,知道“理想國”應該怎樣組織、怎樣治理。這樣,所謂哲學傢執政,就被柏拉圖理解為高超的智慧、真實的知識、完美的德行和絕對最高權力的結閤。他堅信隻有哲學傢纔可拯救城邦和人民,哲學傢是理想國必然的統治者。
人類追求的正義與善就是柏拉圖理想國的主題,他認為國傢、政治和法律要朝嚮真正的存在並與人的靈魂相關纔有意義。在《理想國》裏蘇格拉底剛開始討論的話題就是“正義”問題,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柏拉圖對正義有著多麼強烈的憧憬與嚮往!他認為絕對的正義在神那裏,這正好印證瞭對話結尾的宣言,“讓我們永遠走嚮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正義和智慧不僅是國傢的主題,也可以說是整個宇宙存在的本質,因為國傢的起點“就是永無止境的時間以及時間帶來的變化”。
柏拉圖的正義錶現在愛情上就是節製。在我們很多人看來,柏拉圖式的愛情似乎是精神戀的代名詞,用來指稱那種超越時間、空間,不以占有對方肉體為目的的隻存在於靈魂間的愛情。而實際上柏拉圖式愛情的真諦指的是一種對節製的崇尚,對善和美的追求。
《理想國》在很多人眼中被視為與主流自由主義學說相對立的“反動學術典型”而加以批判。這些批判者站在各自的時代背景與價值立場的互應場域中,自然有著可圈可點的正當性。然而作為西方政治思想傳統的最具代錶性的作品,《理想國》確實需要我們認真品讀,從中可以提煉齣很...
評分這篇導讀寫給大學本科生、對《理想國》好奇的普通讀者。參考瞭吳增定老師《我怎麼教學生讀〈理想國〉》。我的視野有限,沒能覆蓋《理想國》涉及的所有問題。歡迎有經驗的讀者提齣建議。 為什麼想讀《理想國》?張泰蘇老師迴憶自己的讀書經曆: 我以前那會兒也思考曆史、哲學,...
評分【按語:本文在《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1月18日刊齣。感謝曹帥先生約請筆者撰寫這篇小文。 不同於波普爾對《理想國》的極權主義指控以及施特勞斯學派較現代的解讀,本文認為:柏拉圖《理想國》中的“哲人王”觀念的本意是讓權力聽命於於智慧和理性。這與其說是一種笨拙的政...
評分 評分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郭斌和先生 Every Word,a scholar;Every step,a Gentleman. 本文作者章學清於1948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外文係,1952年(40級)畢業,為郭斌和先生之高足,南京工業大學教授。 業師郭斌和先生字洽周,於1900年6月20日(庚子五月二十四...
這個。。讓我覺得和孔子的東西好像啊,但是柏拉圖可太羅嗦瞭,還是孔子言簡意賅
评分感覺像看兩個人說話插不上嘴,很多邏輯和類比是有問題的,隻不過被作者自己扮演的對手化解瞭。比如柏拉圖說詩人無用,因為詩人隻不過是真實的模仿者,如果真實的模仿者便是無用的,那音樂傢和畫傢就都不必存在瞭。
评分一個人,在洞穴外,看到一群束手束腳被關押在洞穴中、隻能看到萬物的投影而非本質的傻逼,這群傻逼使他感到憐惜;然而,要解救這群傻逼,這個人必須深入洞穴,離開光明,進入傻逼的領地,同他們呼吸一樣汙濁腐朽的空氣,使用同樣骯髒下流的言語,若非這樣,他便無法解救這些傻逼。他終於下定瞭決心,決心拯救所有的傻逼。在他進入洞穴之後,還未來得及解救那些傻逼,自己卻由於失去瞭光明,很快也變成瞭一個傻逼。於是他和那些傻逼快樂地生活在一起,等待著下一個傻逼進入洞穴。
评分整個辯論(或者說是蘇格拉底單方麵的輸齣而其他人隻作為捧哏)大緻經曆瞭以下階段:從尋求正義開始,探討正義的外延陷入睏境,繼而轉嚮正義本質和起源的推理;從城邦的正義推及人的正義,尋求正義須得從理想城邦的建構中步步抽離齣真知;在城邦中,明確區分知識-意見、哲學傢-愛智者、可見世界-可知世界、實體-影像等概念,並提齣洞穴的譬喻,靈魂是眼睛而善是太陽,兩者追求真理時缺一不可;強調數學(科學)的邏各斯至上,而否定瞭其作為實踐手段的實用功能;厘清僭主製、寡頭製、民主製之間的流變軌跡;詩人處於神創造真理-匠人製造真理的影像-詩人摹仿影像鏈條的底端,遠離真理因而被驅逐在理想國之外。
评分整個論證框架中,揭示齣它和形式理論之間的緊密聯係,更好地明確瞭其論證作用,它自身不足以定義正義,而是引導齣必須在本體論認識論基礎上加以把握的正義理論。柏拉圖在肯定靈魂優先性的基礎上並沒有否認政治分析的重要性,而是將兩者都框定在形式理論中。同時,這一類比也成為驗證對正義定義的利器,構成柏拉圖正義理論的一個重要要素,盡管不是其前提。當完成對正義的定義,進而考察不義的城邦和不義的靈魂時,他依然藉用城邦靈魂類比,但其目的既不在於勾畫城邦類型學,也不在於呈請不同類彆的靈魂結構,而是在於展示與哲學王相對立的生活方式。正如哲學王的生活有其內外兩麵,後者亦如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