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臘的大哲學傢,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的學生,亞裏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師。他一生大部分時間居住在古希臘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熱愛祖國,熱愛哲學。他的最高理想,哲學傢應為政治傢,政治傢應為哲學傢。哲學傢不是躲在象牙塔裏的書呆,應該學以緻用,求諸實踐。有哲學頭腦的人,要有政權,有政權的人,要有哲學頭腦。
《理想國》涉及柏拉圖思想體係的各個方麵,包括哲學、倫理、教育、文藝、政治等內容,主要是探討理想國傢的問題。
《理想國》一書是柏拉圖的一篇重要對話錄,對話錄裏柏拉圖以蘇格拉底之口通過與其他人對話的方式設計瞭一個真、善、美相統一的政體,即可以達到公正的理想國。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人類曆史上最早的烏托邦。在他的理想國裏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傢,他認為現存的政治都是壞的,人類的真正齣路在於哲學傢掌握政權,也隻有真正的哲學傢纔能拯救當時城邦所處的危機。這種信念構成瞭柏拉圖成熟的政治哲學體係的核心。在他的眼裏“哲學傢”有著特殊的內涵。他認為哲學傢是最高尚、最有學識的人,而這種賢人統治下的賢人政體就是最好是政體。所以,隻有建立以哲學傢為國王的國傢纔是最理想的國傢。這個國傢就是存在於天上的模範國傢。
在他看來,哲學傢的本質是具有知識,具有智慧、正義、善的美德,隻有哲學傢纔能達到對國傢最高理念的認識,即對“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隻能把握“意見”而已。治國作為一門知識,也隻有哲學傢纔能掌握它,進而有資格執政,也就是說隻有哲學傢纔能達到對於國傢理念的認識,知道“理想國”應該怎樣組織、怎樣治理。這樣,所謂哲學傢執政,就被柏拉圖理解為高超的智慧、真實的知識、完美的德行和絕對最高權力的結閤。他堅信隻有哲學傢纔可拯救城邦和人民,哲學傢是理想國必然的統治者。
人類追求的正義與善就是柏拉圖理想國的主題,他認為國傢、政治和法律要朝嚮真正的存在並與人的靈魂相關纔有意義。在《理想國》裏蘇格拉底剛開始討論的話題就是“正義”問題,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柏拉圖對正義有著多麼強烈的憧憬與嚮往!他認為絕對的正義在神那裏,這正好印證瞭對話結尾的宣言,“讓我們永遠走嚮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正義和智慧不僅是國傢的主題,也可以說是整個宇宙存在的本質,因為國傢的起點“就是永無止境的時間以及時間帶來的變化”。
柏拉圖的正義錶現在愛情上就是節製。在我們很多人看來,柏拉圖式的愛情似乎是精神戀的代名詞,用來指稱那種超越時間、空間,不以占有對方肉體為目的的隻存在於靈魂間的愛情。而實際上柏拉圖式愛情的真諦指的是一種對節製的崇尚,對善和美的追求。
【前言】 《理想國》中,蘇格拉底在對理想的政體進行分析和描述後,也清楚地意識到,一個政治性的規劃,最難的部分就是如何將它付諸實施。所以在第八和第九章中,他詳細敘述瞭一個理想政體在實施中會遇到何種睏難,而逐步墮落成為最糟糕政體的過程。此外,由於他認為人類內心...
評分一、為什麼論及政體? 布魯姆認為,整部理想國皆在提齣並迴答這樣一個問題:作為諸種“德性”中的一種,“正義”(Justice)的價值在於其自身,還是在於其輔助性的功益。 在這一問題的基礎上,書中又進一步涉及到瞭正義者與不正義者的生活哪一個更幸福的問題。這些可以看做是理...
評分一、簡析“洞穴比喻”的含義 如果說《理想國》是一部關於哲學的戲劇,那麼以“洞穴比喻”為核心的三大比喻可謂是這部戲劇的高潮和精華所在。 洞穴比喻主要描述瞭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洞穴式的地下室,它通過一條長而斜的通道與外界相連,有一些人從小就住在這裏,他們頭頸和...
評分《理想國》在很多人眼中被視為與主流自由主義學說相對立的“反動學術典型”而加以批判。這些批判者站在各自的時代背景與價值立場的互應場域中,自然有著可圈可點的正當性。然而作為西方政治思想傳統的最具代錶性的作品,《理想國》確實需要我們認真品讀,從中可以提煉齣很...
評分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實在是太羅嗦瞭導緻大段的舉例(扯淡)我跳過瞭很多所以我一天就讀瞭將近一半,小夥伴們如果看到這條狀態請盡情感受一下…【話不能說太滿,剩下一半我竟然讀瞭一個星期!】再者這已經是我開學來讀的關於蘇格拉底的第五本書瞭【好瞭現在嚮第六本進發】,西哲真是個不可觸碰的神領域…【正義和不正義都到碗裏來吧我把你們都一口吃下所以彆廢話瞭】
评分某種意義上講,七十年代的中國已經部分的實現瞭柏拉圖的“理想國”計劃。
评分一個人,在洞穴外,看到一群束手束腳被關押在洞穴中、隻能看到萬物的投影而非本質的傻逼,這群傻逼使他感到憐惜;然而,要解救這群傻逼,這個人必須深入洞穴,離開光明,進入傻逼的領地,同他們呼吸一樣汙濁腐朽的空氣,使用同樣骯髒下流的言語,若非這樣,他便無法解救這些傻逼。他終於下定瞭決心,決心拯救所有的傻逼。在他進入洞穴之後,還未來得及解救那些傻逼,自己卻由於失去瞭光明,很快也變成瞭一個傻逼。於是他和那些傻逼快樂地生活在一起,等待著下一個傻逼進入洞穴。
评分整個辯論(或者說是蘇格拉底單方麵的輸齣而其他人隻作為捧哏)大緻經曆瞭以下階段:從尋求正義開始,探討正義的外延陷入睏境,繼而轉嚮正義本質和起源的推理;從城邦的正義推及人的正義,尋求正義須得從理想城邦的建構中步步抽離齣真知;在城邦中,明確區分知識-意見、哲學傢-愛智者、可見世界-可知世界、實體-影像等概念,並提齣洞穴的譬喻,靈魂是眼睛而善是太陽,兩者追求真理時缺一不可;強調數學(科學)的邏各斯至上,而否定瞭其作為實踐手段的實用功能;厘清僭主製、寡頭製、民主製之間的流變軌跡;詩人處於神創造真理-匠人製造真理的影像-詩人摹仿影像鏈條的底端,遠離真理因而被驅逐在理想國之外。
评分首先是一本人生哲學,然後纔是治理城邦的哲學。Mr Shu 上課時的時候說七八章寫僭主的形成及其所作所為跟老毛如齣一轍,不信你自己去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