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虹
1957年出生于杭州。自1977年起先后考入南京医学院医学系、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和南京大学历史系,并分别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已出版专著《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1997)、《现代社会心理学史》(北京,1993); 译著《萨摩亚人的成年》(台北,1990)、《社会学习理论》(台北,1995)、《人格,文化的积淀》(长春,1989)、《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贵州,1991) 等。另在《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历史研究》、《社会学研究》和《读书》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 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 农村社会经济和广大农民的思想、心理、行为、思维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本书根据大量史料和实地调查 对此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特别是对“苏南模式”和 “温州模式”的比较研究, 提出了许多启人思索、令人信服的观点。 政策制定、经济管理或社会科学研究 诸多部门的读者,通过本书都将对中国沿海农村社会与经济的走势有一个较全面、清晰的了解。
――厉以宁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 对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研究, 历来是中外学者所关注的重大课题。 本书首次系统考察了近代以来尤其是1949年后, 随着江浙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 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发生的明显嬗变。 这无论在社会史领域还是在社会学领域, 都称得上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研究。 本书的出版, 填补了社会史研究的一项空白, 对认识中国近代社会、认识中国农村, 都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蔡少卿
文笔不错,流畅易读。周将“乡土关系”或曰“乡土性”(即农民的定居方式,土地对农民的束缚)视为理解传统中国农业文明最重要的要素,其重要性超过了血缘或地缘。周自问“为什么土地改革以及自1949年起的一次比一次更为剧烈的革命以及极端的阶级意识取代或冲击了传统的血缘关系,却丝毫未能改变中国农民的传统性?”(42页)答案正是农民的定居农耕。人民公社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在农村的基层单位”(180页),对于农村而言是总体性的,它是经济组织,又是政治组织,是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的统一体。这一组织形态恰好和城市中的单位制形成对应。但是对人民公社(尤其是人民公社时期农民)的研究远未达到对单位制的研究深度,这是城乡之间的“东方学”吗?类似现象:文革总的而言是一次城市为中心的社会运动,农村受间接影响(202页)。
评分关于农民的社会心理有一些概括~
评分写得挺对挺好的 有幸在生活中认识了混在北京的他们 真的很了不起
评分史学的视角多于社会学的视角,能看到博士论文里的青涩,但在社会背景和社会心理之间架起的桥梁有很好的示范效果。建国后的两章读起来更有收获,解开了很多以前的疑团。
评分有些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