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清华大学教授。1950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也是席殊好书俱乐部导读专家。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汉字的魔方》、《想象力的世界》、《中国经典十种》、《中国禅思想史》、《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中国思想想史・第一卷》等。
发表于2025-02-02
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连滚带爬前后拖拉半月有余粗读一通。《导论》构建的理论在一二卷里并没有完全展开,觉一二卷写法亦有变化。其中述先民时空观念、诸子争论三题、玄学禅宗之盛衰、理学心学之消长、小学转向与晚清思想裂变几节震动收获最大。以全书观之,并非完整细致刻画了思想史的轮廓与脉络,...
评分——读思想史作品,最想看到的是思想的脉络和发生变异的背景。 葛老师的这本书,我现在终于读完了秦汉以前部分,感觉颇多。读第一部分方法论的时候,对葛老师的基本取向和要解决的问题我是赞同的,但实际书写内容和方式并不敢恭维。读完春秋战国部分,这种感觉尤深。整篇文章与...
评分 评分撰写通史历来是一件吃力而不容易讨好的事。以一人之力处理跨度长、材料多的中国思想通史更是如此,加之葛兆光老师在导论中表现的雄心壮志和铺垫的大框架更使得本书容易树大招风。批评大都集中于正文两卷不能表现导论的雄性,所谓“一般思想世界”的描述仍然不够一般,就本人陋...
评分1a 安克思密特曾经批评说,当代历史哲学关注的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历史研究,而较少涉及历史的叙事性写作。在他看来,大致可以说,分析的历史哲学乃是关于历史研究的历史哲学。叙事主义的历史哲学则是关于历史写作的历史哲学……分析的历史哲学在1960年代左右已经呈现出……越来...
图书标签: 思想史 葛兆光 历史 中国文化 哲学 文化 哲学思想与艺术史 中国哲学
这一卷主要讨论的是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思想世界的最终确立和逐渐瓦解的过程。其实,现代中国人常常说的,也常常可以感受到的那种所谓古代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传统,应该说,并不是秦汉时代奠基的那种古代中国思想,而是经过唐宋两代相当长时间才逐渐建构起来的新传统。在八世纪的社会变乱之后,由于一统而变得平庸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再一次重新调整自己的思路,重新发掘历史资源,围绕着重建国家权威和思想秩序,人们借助旧学开出新知,提出了种种问题,终于在传统中求新变,在宋代形成了以“理学”和“心学”为代表的新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在经历了“道统”与“政统”也就是文化权力和政治权力短暂分离的历史后,十三世纪前后,中国确立了新的国家政治意识形态,也由于这种观念的制度化和世俗化,在那个时代,形成了古代中国伦理的同一性。可是,经过元明两代,当十六世纪的中国开始从“天下中心”的朝贡想象逐渐进入“万国”的时代,这种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却渐渐出现了深刻的裂缝,尽管明清嬗代,曾经有一度在表面上弥合了这种裂缝,暂时在公众和政治话语层面上,重建了同一的思想,但是,这种公与私的领域之间已经分裂的传统,终于在坚船利炮的压力和诱惑中开始瓦解,特别是1895年中国被日本所败,在愤激的心情和屈辱的感觉下,中国开始按照西方的样式追求富强,走上了向西转的不归路,由此激荡出现代中国的种种思想。
很多年前读的。葛兆光这种写法,深受后现代影响,将边缘、底层的东西“造反”,与传统“精英”、“科层”的主流拉平。
评分恰好是我最喜欢的写法,又恰好是我最喜欢的语言。
评分谁说葛兆光,福柯,萨义德不好我和谁激><,当然在愤怒之前再给我半年,我得再仔细阅读一遍他们的书,得让自己有理有据!20岁,我要站在他们一侧!
评分总算把三卷本的《中国思想史》读完,对此卷评价跟第二卷差不多,不过感觉此卷要逊色些,作者毕竟是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出身,写到近代(即19世纪后半叶)明显力不从心了,也是没办法,毕竟近代知识思想大爆炸,还是那句话,独立完成一部中国思想史写作绝非易事,读者应该要理解和包涵才是,相信总有一天会出现更加出色的中国思想史著作
评分受福柯和新史学的思路影响明显,可以写得更加精炼一些。
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