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妮,1955年生於長春市,曾隨父母到農村插隊和作為知青插隊前後7年。1978年春考入吉林大學中文係,後做電影廠編輯。1985年遷居深圳。2005年起在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任教。曾齣版過多部詩集、隨筆集和小說。近年作品有:《我的紙裏包著我的火》(詩集)、《世界何以遼闊》(詩文集)、《安放》(隨筆)、《一直嚮北》(隨筆)、《傾聽與訴說》(隨筆)等。
這是一本難得一見的“教後感”結集,它記錄瞭來自城市、更來自農村的“90後”一代大學生彷徨、躁動又不失純真的日常生活和思考。其中不僅收錄瞭2006至2010這五年間,王小妮在海南大學人文學院開設影視寫作課程期間的教學筆記,還摘選瞭部分學生作業和郵件。作為一位詩人,王小妮有更為敏銳的心思,去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種種經驗,也耐心觀察著年輕學生們的精神和思考狀態。她深深地理解學生們的焦慮:“麵對現實,批評今天的大學生太急功近利是最無力和最不人性的。如果他們不焦急,不知道養活自己和改變父母的生活,反而有問題。”她反對學生們使用僵化的“好詞好句”,讓他們用自己的方言去朗讀詩歌、錶演小品,喚醒最親切鮮活也最原初的感覺。她尤其關注那些齣身底層和農村的學生,提醒他們自己的經曆就是一個寶庫,不必急於洗去自己身上的“土氣”。王小妮的文字,讓我們在這個喧囂的時代,重新想起“理想主義”這個幾乎被遺忘、又被誤讀無數的詞匯。
發表於2025-01-22
上課記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在寫一篇迴憶自己小學生活的文章的間隙,我看到瞭王小妮的《上課記》,一本她教書生活簡短記錄的結集。作為詩人的王小妮,一直極為低調,甚至獨立在詩壇之外;作為教師的王小妮,還是一樣的低調,甚至始終帶著一種惶恐,就像她2006年記錄前的導言的題目:我該給他們什麼纔能...
評分作者:鄧鬱 發錶於《南方人物周刊》 7月的某個淩晨。兩點半,紀錄片導演鄧伯超正抽著煙,在北京通州剛搬的傢裏敲著鍵盤。樓上住戶下水道的管子並沒有封進水泥,赤裸裸地懸在頭頂,他能清楚聽見“他們拉齣的屎,在管道裏砸齣的悶響,是一種不能擴散的迴音,著實震顫瞭室內的...
評分 評分《上課記》類似記實文學的風格,小妮老師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待現今校園發生的一切,對於學生的睏惑、迷惘,不盲目指導、評價。這首先就是本著對生命負責的態度。我們誰又敢說,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就絕對是正確的,做為大學生必須要培養自己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評分《上課記》類似記實文學的風格,小妮老師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待現今校園發生的一切,對於學生的睏惑、迷惘,不盲目指導、評價。這首先就是本著對生命負責的態度。我們誰又敢說,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就絕對是正確的,做為大學生必須要培養自己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圖書標籤: 王小妮 教育 隨筆 上課記 隨筆·散文 中國 散文 鐵葫蘆
白描筆法很棒,寥寥幾百字,實在能把這種玩兒命纔考上二三本大學的孩子心理寫的淋灕盡緻。讀著能理解,但是不認同。我覺得作者瞭不起,她比這些孩子高很多,但是筆下的字錶達齣的除瞭愛就是同情嘆息,很是寬容瞭不起啊。
評分休憩83rd,大道至簡,十分簡約不加修飾的文字,實實在在的做到瞭簡約不簡單,一路引發我的迴憶和思索,薄薄一本書幾乎讀瞭一天,我閱讀這本書時的感覺十分好,是因為我在閱讀自己,這本書隻是催化劑,針對書的內容我幾乎沒有任何想說點什麼的。這本書的風評也必定因人而異分化嚴重,我很享受這種感覺。
評分如果並不隻是把教書當成一項糊口的職業,尚懷有“育人”之誌嚮,那麼,我想,在中國當老師是一件痛苦的事。且不說行政治校,中小學老師必然麵臨升升學率的壓力,且還得執行意識形態指令。所做的,大抵是與現代教育之精神相違背的。並非是培養孩子,而是愚化,奴化孩子。作者所麵臨的學生,百分之八十來自農村,一年六韆塊的學費對於其中不少傢庭來說都是沉重的負擔,卻偏偏還要在專業名為“影視文學”的框架下叫他們寫作,跟他們講詩意。有一種微妙的諷刺和可笑。然而——“如果一切都是徒勞,那也要讓這徒勞發生”。
評分有代溝。多慮瞭。
評分休憩83rd,大道至簡,十分簡約不加修飾的文字,實實在在的做到瞭簡約不簡單,一路引發我的迴憶和思索,薄薄一本書幾乎讀瞭一天,我閱讀這本書時的感覺十分好,是因為我在閱讀自己,這本書隻是催化劑,針對書的內容我幾乎沒有任何想說點什麼的。這本書的風評也必定因人而異分化嚴重,我很享受這種感覺。
上課記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