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敘弗倫·蘇格拉底的申辯·剋力同》依《泰阿泰德》與《智術之師》兩篇閤冊的拙譯舊例,閤冊之譯者序末句有雲:“平生素抱盡譯柏氏全書之誌,假我十年,容以時日,庶幾有以成斯舉。”如今十五年過去瞭,我已七十三歲瞭,此誌不渝,猶盼假我十年至十五年,黽勉從事;斯願能遂與否,則非我個人精神上的意誌所能決定。
春夏之交,商務印書館二位編輯先生南來,枉過寒齋,麵談齣版事宜,曾允立即動手整理舊稿。不料二位剛剛北返,、我的舊疾前列腺增生和腸胃功能衰退加劇,新病腰椎增生、左下肢動脈僵化又起,腰痛腿酸,坐、起艱難,步履不便。
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以二百八十一票對二百二十票被判有罪,並隨後被定為死刑。本來他可以不死的,然而,他決意從容地離開這個世界。 “閉上你的嘴,我們就饒過你!”蘇格拉底問答法曾讓無數自以為聰明絕頂的人惱羞成怒。可是,這位古怪倔強的老人斷然拒絕瞭。他聲稱,隻要還...
評分如果蘇格拉底生活在當下。。。也許不應該這樣提問題,因為任何時代都需要蘇格拉底這樣的人,有趣的是,蘇氏也意識到瞭這一點,他的辯護詞“我是神賜於你們的禮物”。從書中看來蘇氏的智在於“自知之明”。蘇氏的自知之明更多提現在他知道自己的無知而大多數智者不知道自...
評分變奏,就是運用各種錶現手法把主題、動機等音樂素材進行變化,而變奏麯則是按照這種麯式寫成的一係列器樂變奏。 蘇格拉底的對話,那些探討諸如虔敬、勇氣、德行等的對話,都給我這樣一種音樂感。比如《遊敘弗倫篇》,盡管副標題“論虔敬”是後代學者加諸於此的,但虔敬恰如這首...
評分印歐哲學同齣一源,印度轉入瞭冥想、靈修,歐洲由蘇格拉底轉入瞭理性、科學,但是都有一個靈魂不滅的概念。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打造瞭古典哲學,替代瞭傳統的自然派哲學。蘇格拉底和耶穌一樣充滿智慧卻沒有留下文字和著作,名聲通過門徒傳播,思想影響世界。怎樣成為...
評分本書包含柏氏所著的三篇對話錄,《遊敘弗倫》,《蘇格拉底的申辯》,《剋力同》。此三篇實際是按照時間順序來排列,基本總結瞭蘇氏從臨審到臨刑期間的事。 一 《遊敘弗倫》是蘇格拉底受審前,在門廊上同遊敘弗倫關於“虔敬與慢神”的對話。兩人都麵臨訴訟,而身份絕異。遊氏齣...
理性就是從己本性齣發尋求所當為者
评分遊敘弗倫 1.第一步,舉例不足以成定義;第二步,指齣定義的性質如何;第三步,教人如何下定義,——如何用辯證法求一物的本質,即基本元素,以構成一物的定義。 2.言外之意:宗教傢對敬神與慢神的定義並不明白,控告蘇格拉底是無理性的舉動。 申辯 1.我智過此人,我與他同是一無所知,可是他以不知為知,我以不知為不知。 2.保持故我好。 3.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 4.死之境界二者必居其一:或是全空,死者毫無知覺;或是,如世俗所雲,靈魂由此界遷居彼界。死者若無知覺,如睡眠無夢,死之所得不亦妙哉! 5.我去死,你們去活,誰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剋力同 1.大眾不能使人智,也不能使人愚,一切都是齣於偶然的衝動。 2.生活非緊要,生活得好最緊要。 3.個人道德上不以怨報恨,公民責任上國傢威信重於個人麯直。
评分虔敬的問題最終未被解決,那是因為它本身未被解決,但也正因此被解決瞭。被審判者的逆審判且巧妙藉助“神”的閤法性:我的天賦乃神之規定,我雖謙虛但神不撒謊,而此天賦則是“解構”(證明他人的無知),蘇亦是空空如也。歷史的正如蘇自己所言:為自己申辯亦是為城邦申辯,繼而有瞭剋力同篇,維護法律的閤法性(豈非怕死?實乃英雄懦夫之史太!)。因而蘇格拉底是否應該受到寬容?就整個哲學史而言他必須死,這恰恰預示著隱微寫作的誕生,並導嚮蘇的命題:真正重要的不是活著,而是活得好。蘇的不逃跑正是大他者的降臨!蘇柏共同體是一種特殊的雙簧:蘇格拉底確實是演員,但這種戲劇演員在先,而編劇則帶走批判性的意見——這不就是純粹理性批判?
评分其實如果不是有點刻意的用歐體文言文的話,這本書是很好的,當然瑕不掩瑜。
评分柏拉圖實在是個溫情的人,能讓我讀哲學讀得淚流滿麵的估計隻有柏拉圖瞭。從《申辯》到《斐多》,再到色諾芬的《迴憶蘇格拉底》,現在讀到二十多個世紀前一個哲人以這樣的方式死去我都還是覺得無法接受。 “這是神指引的路。”,“分手的時候到瞭,我去死,你們活著。誰的路好,唯有神知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