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母亲

发现母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妇女出版社
作者:王东华
出品人:
页数:574
译者:
出版时间:2003-9-1
价格:29.80元
装帧:平装(无盘)
isbn号码:9787801318701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教育 
  • 育儿 
  • 发现母亲 
  • 母亲 
  • 家庭教育 
  • 女性 
  • 教育-家庭教育 
  • 幼儿教育 
  •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本本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本书是作者殚精竭虑砺炼十年而成的一部母亲教育专著。作者从母亲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一些核质问题进行了严肃而深入地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重大命题。其研究的体系化、前瞻性、深刻内蕴以及对世纪更迭人类文化的建设上,都会使本书在百年人文浪潮中具有卓越的启蒙地位。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需要净心倾听的独特声音: 婴儿出生时都是同母亲连体的,因此存在着一个宫外孕期。同父亲相比,母亲在育儿方面有着本能的优越。 人是分两次诞生的,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人生的头三年是在组装大脑。人存在着一个比性本能更为本质的智本能,一旦错过便遭阉割,因此,孩子的一年决非普通意义上的一年,孩子的一年等于十年。 女性的特点适合于人口再生产,男性的特点适合于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物质再生产。让女性放弃育儿去从事他们不擅长的物质再生产是一个大错误。女人的名字叫母亲,母亲能顶半边天。 人类目前所强调的教育都是“显教育”,对于更本质更重要的“潜教育”却不加关注。道德、勇气、责任等不是通过教育者的“教”就能起作用,而是要通过教育者的“做”才能达到目的的。过往的教育学是“教”的教育学,以后的教育学将是“做”的教育学。 本书详尽的范例,细腻真情的说理,无不将读者领进一个崭新的母性境界。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写作者可以点燃读者心中一息尚存奄奄一息的教育热情,却无法为自己巧手降温。这是我读完此书后的第一感受。作者自始至终都处在一种狂热的激动之中,这种激动固然是由于“母教”的重要作用,所以作者才会一次次从自身,从外围探索原生家庭的影响,每一次事例印证都如发现...  

评分

写作者可以点燃读者心中一息尚存奄奄一息的教育热情,却无法为自己巧手降温。这是我读完此书后的第一感受。作者自始至终都处在一种狂热的激动之中,这种激动固然是由于“母教”的重要作用,所以作者才会一次次从自身,从外围探索原生家庭的影响,每一次事例印证都如发现...  

评分

刚开始被一段幽默的文字给吸引,又被一个个案列给吸引,反思自己经常选择逃脱孩子想要自由,不愿每天陪他带他,感恩感恩,及时让我看到此书,反思之后更愿自己做个好母亲,爱他陪他让他有个快乐的童年少年青年。 不过现在好像慢慢又追回了一些母性教育,包括提倡“母乳喂养啊”...  

评分

评分

想学到某种育儿的具体操作方法或者某种育儿理论者,建议不要看本书,因为数百页只是论证母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书中各方面资料齐全,文笔不错,作者的一些思想萌芽,使得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不需要细嚼慢咽的读,可以像读小说一样快速读完,顺便看看有趣的图片(我看的是...  

用户评价

评分

找了好几年的书...

评分

作者真诚、勤奋、感恩地写作,这很难得,让我嗅到了1990年前的作品的气息。相信对很多人会有启发和帮助。但作者的治学实在让我不敢恭维,缺乏科学方法和基本的思辨。如果这是一部文学作品或者宗教启蒙都将很成功,可惜很遗憾地,这号称是一本学术性的书。

评分

近期读的第二本沙雕之书。 很多年前我妈买来教育我的,最近想把家里的书读一读,就翻出来看,笑死我了 书名叫“发现母亲”,但全文既没有“发现”也没有“母亲”。而且按理说这本书应该是讲科学教养的…但是我只在书里看到了作者对社会的抱怨:中国教育不行啊、中国遭到了西方文化入侵啊、中国女人太开放老是打胎都没有健康的身体生孩子啦!! 我只想说关你屁事啊!想生孩子的女性一定会养好身体再生,也会努力科学育儿,你一棒子打死是怎么回事啊? 还有就是你自己童年不幸福不要觉得全天下都不幸福好伐?这么主观怎么回事。你研究出来的东西,一点都不科学,还拿马和驴跟人比????你咋不说海马是爸爸生宝宝带宝宝呢? 辣鸡之书,丢了不可惜。 只会批判,你倒是提一点建设性的育儿方法呀?提出问题不解决,那你说的话就是个屁,谢谢!

评分

每一个新家庭的书柜上都应该有这本书,每一个妈妈都应该读过这本书。

评分

一个没办法被父母注意到的小女孩,成年后也无法在社会生活中照见自己,在夫妻关系中,也作透明的附属物而存在,最终只能拿子女当自我建构的踩脚石。本书对这一现象有着相当地道的概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